西渝高铁穿11条断裂带 桥隧90%康渝段建设过半

新浪四川城事
关注7月1日,是新中国首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纪念日。73年后,西渝高铁建设传来好消息,康渝段建设进度已过半。

西渝高铁樊哙站2号六线特大桥合龙。
进入雨季的大巴山迎来一阵强降雨,发源于大巴山南麓的前河水开始变得混浊。7月1日上午11时许,在前河下游黄石乡境内的西渝高铁“李家湾隧道”洞口,直径约两三米的排风管正吐着粗气,一辆皮卡车载着五六名光着臂膀的工人,他们来替换仍在开挖隧道的工友。宣汉县黄石乡百花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平,刚刚参加完乡里的防洪会议返回村里,向村干部传达完会议精神后立即奔赴西渝高铁施工现场,确保安全施工万无一失。
这仅是西渝高铁建设施工现场的一个缩影。西渝高铁位于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境内,全长73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分西安至安康、安康至重庆两段建设,同步建设西渝高铁与郑渝高铁间连接线。这条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通道中包(银)海通道、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投资1237亿元,由京昆高速铁路西昆有限公司负责建设,项目建设工期6年。目前,西渝高铁康渝段建设进度已过半。

中铁北京工程局(西安)公司副总经理、西渝高铁五标段项目经理刘小军与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施工方案。
“1+3”家庭会的决策
2016年,有关“西渝高铁”规划的消息传开,在沿线群众中引起不小反响。2022年11月,“西渝高铁”正式动工,在国家利益与个人权益面前,深明大义的沿线百姓亦做出贡献和牺牲。
“老汉儿(四川方言,父亲的意思),您的意见呢,我们都听您的!”在宣汉县黄石乡百花村80多岁村民李元尚家,三个儿子围坐在他身旁,各自表达意见后正等待他的最后表态。前述百花村支部书记李小平是李元尚的幼子,表达了要带头支持国家建设的意愿,提出了不搬迁、就地深埋的建议……是次,“西渝高铁”线正好路过他家的祖坟区,包括李元尚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4座坟墓。在当地,祖坟是一个家族的根基、记忆和情感纽带,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最终,是次“1+3”家庭会做出重大决策:不能因为个人利益阻碍国家建设,绝不能耽误“西渝高铁”建设工期,“将祖坟深埋!”
百花村另一村民何泽双介绍,他家的土地被占约1亩,如期拿到了补偿款。去年,在工地上干活约70天,以150元/天计算,收入1万余元。由于隧道爆破,他家二楼的玻璃被震碎、地坝开裂,“这个情况已向乡村干部反映,待隧道掘通后统一解决,不急一时。”
在隧道爆破施工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地质条件发生改变,导致部分水井干涸。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岷江电力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百花村第一书记陈勇及时向县西渝高铁建设协调指挥部报告,经现场核实解决大约15万元择新址打了5口水井,及时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困难。
西渝高铁宣汉段共计127公里,涉及28座桥梁、24条隧道。“目前,已有26座桥梁、22条隧道以及2公里路基全面动工,宣汉县成立了专班全力服务、保障工程建设。”宣汉县西渝高铁建设协调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室负责人李卫介绍,西渝高铁穿越国家地质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巴山大峡谷,在弃土、弃碴等方面采取了严格的生态保护策略,得到了沿线百姓的大力支持。同时,该段基建工程总投入高达170多亿元,对当地经济带来不小拉动,建成通车后有望给巴山大峡谷等景区带来更多人流。

建设中的西渝高铁宣汉车站一号桥
桥隧90%“世界级挑战”
西渝高铁康渝段,需要穿越秦巴山区11条断裂带,桥隧比高达90%,工程难度堪称“世界级挑战”。
在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五标隧道口,中铁北京工程局(西安)公司副总经理、西渝高铁五标段项目经理刘小军紧盯着云平台上的数据变化,不时拿起对讲机与前方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刘小军介绍,该标段总长26.71公里,其中隧道22.60公里、桥梁2.97公里、路基1.14公里,桥隧占比高达95.73%。“该标段重点工程云观村隧道长度6215米,采取了双向对打的方式,目前已完成4852.5米;宣汉隧道长度5098.5米,进口有瓦斯,为施工带来一些难度。”刘小军介绍,自2022年11月进场,截至目前已贯通隧道18000余米、占比81%,桥梁施工年内全部结束,预计2026年年底可以全面完成线路主体施工。
刘小军头戴一顶安全帽,不仅能照明还具有北斗定位等功能,大大提升了安全信息化管控。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该公司创新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双曲臂凿岩车一次定位、全断面施工,实现了工效、安全系数高。“目前,项目施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机械化作业,效率、质量、安全等得到保障。” 刘小军介绍,该标段总承包金额达33.92亿元,是当时中铁北京工程局承建的最大的一个项目。2022年12月初,技术团队从四面八方汇集宣汉,王豫晋等从宁夏直接驾车而来,路过西安连家都没有回。为抓进度、抢工期,2022年直到腊月28才回家,正月初三又回到工地。
修了20多年铁路,刘小军见证了中国高铁的日新月异,“每一条高铁建成通车,就像自己的一个新生儿诞生。”自2002年陕西渭南铁路工程学校毕业以来,他一直在中国铁路、高速上摸爬滚打,参与了内地第一批高铁“郑(州)西(安)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在刘小军看来,西渝高铁在“8纵8横”中要晚一些,但中国高铁技术已完成迭代升级,“质量管控更好、安全系数更高、外观效果更好。”这些技术经验,将来可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树立“中国高铁”全球标杆。(来源:宣汉县委宣传部 张平 李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