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达州

四川宣汉:“小辣椒”炒香乡村致富“特色菜”

新浪四川城事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近年来,宣汉县巧做“辣”文章,将治理撂荒地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等资金,通过“订单农业+”等多种模式,让小辣椒成为壮大集体经济、富足万千农户的“绿色引擎”,一条由火红辣椒铺就的产业振兴之路,正在大巴山深处徐徐展开。

“今年我种了4亩多点,亩均收入2700元,比种别的强多了!”达州宣汉白马镇观岩村村民蒋立明的账本一目了然,这是宣汉众多椒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宣汉县巧做“辣”文章,将治理撂荒地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等资金,通过“订单农业+”等多种模式,让小辣椒成为壮大集体经济、富足万千农户的“绿色引擎”,一条由火红辣椒铺就的产业振兴之路,正在大巴山深处徐徐展开。

盘活闲资源 “苦辣”变“香辣”

面对盆周山区土地撂荒的共性难题,宣汉县没有“一刀切”,而是引导各乡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毛坝镇看准市场,果断决策,改变策略,顺应市场需求,天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同军介绍道:“我们采取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迅速开展,实现统一技术、销售,让农户“轻装上阵”。今年,通过整治撂荒地和闲散地共计27亩,全部用于种植辣椒,预计产量约1.3万斤,收益达3万元左右。”

白马镇观岩村创新“村集体垫资育苗+保底订单收购”,彻底打消村民“种了怕卖不掉”的顾虑;南坪镇则立足高山生态,发展“订单式”高山生态辣椒,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

模式虽有差异,但目标一致。将闲置土地的“苦辣”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香辣”。据了解,仅这三个乡镇的辣椒种植面积就已超过2700亩,昔日的撂荒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垂涎欲滴的“小火炬”正成为传递千家万户的“致富经”。

延伸产业链 “辣椒”变“辣椒+”

产业要长远,光靠种植不行。宣汉县深谙此道,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

产前,县农业部门组织专家统一技术培训,推广“统防统治”。产中,志愿者们下沉田间地头助农采收,而最重要的环节在产后。南坪镇凤凰村争取省级资金300万元建设的辣椒加工厂一期已投产,年可加工鲜椒2000吨,这意味着辣椒不仅能鲜卖,更能变成干辣椒、泡椒、辣椒面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身价”倍增。

“我们明年计划引进泡椒加工企业,把二荆条辣椒深加工成泡椒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真正让二荆条辣椒成为富民兴村强镇的特色产业。”白马镇副镇长李从欢信心十足的介绍道,这正是宣汉县推动辣椒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的一个缩影。

椒农笑盈盈 “个体”变“共富”

火红的产业,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小辣椒正成为连接集体与农户的纽带。观岩村党支部书记蒋莉算了一笔集体账,“通过发展辣椒产业,带动65户农户就近就业,户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增收4万余元。”而南坪镇的规模更大,“我们全镇11个村共种植辣椒2200亩,预计今年辣椒产业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5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一个个小辣椒就像一个个“小火炬”一样,把增收致富的秘诀传递给千家万户。”南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欣喜的说道。

“毛坝模式”“白马实践”“南坪路径”……宣汉县多个乡镇的成功探索,共同炒香了集体经济致富这盘“特色菜”。

近年来,全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加工企业两家,建设加工厂2座,形成了以南坪镇、老君乡为核心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朝天椒的订单式产业,产品远销湖北、成都、重庆等地。

目前,全县种植辣椒品种主要有二荆条、朝天椒、菜椒、本地辣椒等,共计9000亩左右,产量约1.2万吨,产值6000万元以上。(来源:宣汉县委宣传部 张平 王小刚)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