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达州

炭火相传十年路,筑梦达州学子行——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深耕达州助学十年纪实

新浪四川城事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不同于许多公益项目,兴华基金会自创立起便带着“普通人公益”的纯粹——资金来源多是像肖林夫妇这样的普通爱心人士,每一笔捐款都带着寻常百姓对寒门学子的牵挂。正如基金会党支部书记陈章武所说:“我们的钱不多,雪中送炭,把钱用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

我们的钱不多,雪中送炭,把钱用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陈章武

“看到报纸上赵家和教授把毕生积蓄都捐出来助学的故事,我老伴儿一夜没合眼,说‘咱们也得做点什么,帮衬帮衬山里的娃’。”提及与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的缘起,何晓军女士的母亲肖林——这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总忘不了2016年那个捧着《光明日报》的午后。彼时,87岁的肖林与94岁的老伴决定捐出毕生积蓄,只为帮四川贫困山区的孩子圆求学梦。而这份偶然的触动,不仅开启了两位老人的助学之路,更让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与达州结下了跨越十年的不解之缘。

不同于许多公益项目,兴华基金会自创立起便带着“普通人公益”的纯粹——资金来源多是像肖林夫妇这样的普通爱心人士,每一笔捐款都带着寻常百姓对寒门学子的牵挂。正如基金会党支部书记陈章武所说:“我们的钱不多,雪中送炭,把钱用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

初心如磐:为何独选达州?

“达州是革命老区,这里的孩子骨子里有股韧劲,可有的家庭连孩子的学费都困难。”陈章武教授今年快到耄耋之年,心脏做过支架手术,却仍坚持几乎每年深入达州农户家访。他一度拖着那个用了数十年的旧拉杆箱,箱轮上的磨损痕迹,记录着一次次往返北京与各地的奔波。谈及十年前选择达州作为四川唯一资助点的缘由,陈章武的目光变得柔和:“一是这里是革命老区,有需求,宣汉县当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有些孩子因贫辍学;二是当地政府的热情让我们感动,达州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同志陪着我们翻山越岭找学校;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孩子眼里的光——那是对读书的渴望,是再苦再难都不放弃的劲头。”

肖林夫妇的牵线搭桥,更让这份缘分落地生根。在陈克福等同志的推荐下,基金会将目光移到了四川省达州市,当时的达州市扶贫移民局扶贫移民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听说这件事后,带着他们走访开江二中、讲治中学。“当时刘书记陪着我们走了三个乡镇,鞋子上全是泥,却笑着说‘只要能帮到孩子,多跑几趟不算啥’。”何晓军回忆道,正是这份基层干部的务实与热忱,让基金会最终决定“扎根达州”。

十年深耕:“钱到、人到、心到”的温暖坚守

“陈教授,您快坐,我给您倒杯热茶!”在开江县任市镇一个边缘山村的一间土坯房里,受助学生唐晶晶的爷爷握着陈章武的手,激动得话都说不完整。老人没什么文化,却反复念叨:“以前晶晶总说‘爷爷,我不读书了,去打工帮家里挣钱’,多亏了你们,孩子现在放学回家就看书,说要考重点大学!”

唐晶晶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工资微薄,家里全靠爷爷奶奶种地维持生计。资助前,晶晶连想买本辅导资料都要犹豫很久,“看到同学有新的习题册,我只能借过来抄题,心里又羡慕又难受。”如今,基金会每年3000元的资助金,不仅解决了她的学费和资料费,更让她找回了自信。“现在我敢报名参加学校的奥数班了,也敢跟老师请教问题了。”晶晶说着,眼里闪烁着光,“我想考AI相关的专业,以后用技术帮家乡发展,还要像叔叔阿姨们一样,帮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

这样的温暖瞬间,在达州的山村里随处可见。十年来,基金会累计资助达州四所中学1400多名学生,实际发放兴华助学金930万元,400多名同学考上重点院校。南坝中学的陈虹任——父亲因车祸离世后,仅靠母亲一人在外务工,艰难维持着家里三兄妹读书和生活开支。这个沉默的男孩差点辍学,基金会的资助不仅帮他完成高中学业,更让他在爱心人士的鼓励下重拾信心。2020年,陈虹任考入清华大学,如今已保送硕博连读。“去年他给我说,‘陈爷爷,我现在也在做志愿者,帮学弟学妹辅导功课’。”但在陈章武看来,比数字更珍贵的是寒门学子命运的改变。“考上清华、北大果然好,考上一般院校、高职高专等也很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为各行各业对社会、对家乡、对家庭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最欣慰的事。”陈章武的声音里满是骄傲。

基金会的资助,从来不止于金钱。坚持“钱到、人到、心到”的兴华助学行动准则。南坝中学党委书记郑自涛感慨:“基金会不仅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帮助,还通过邀请专家开展科普讲座、心理健康讲座、各学科专题学习方法讲座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和爱护,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得他们课后主动学习、组队讨论难题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更浓厚。”

多方协同:让爱心在协作中传递

“没有当地部门的配合,我们的工作寸步难行。”陈章武坦言,基金会在达州的十年,离不开达州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县关工委的鼎力支持。达州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作为基金会重要的合作伙伴,为了确保助学金精准发放,先由学校筛选困难学生,再由中心与关工委入户核实,建立成长档案跟踪反馈。“我们会走访每一个申请资助的家庭,看是不是真的困难,孩子是不是真的上进。”中心负责人说,“有一次我们在宣汉县发现一个孤儿,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我们立刻协调学校减免他的杂费,再加上基金会的资助,让孩子能安心读书。”中心也通过建立基金会—政府部门—学校—受助学生四位一体的协助模式,也让助学工作得以长期稳定开展。

在学校层面,受基金会资助的四所中学均成立了“兴华助学领导小组”。在开江第二中学,邓秀君校长亲自负责,“我们会定期和爱心人士沟通学生情况,比如哪个孩子成绩下滑了,哪个孩子家里有变故了,一起想办法解决。”去年,该校一名受助学生因母亲生病请假,邓秀君不仅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还为他额外申请了生活补助。“孩子回来后抱着我说‘校长,我一定好好学’,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展望未来:让炭火永远燃烧

“下一个十年,在可能的条件下,只希望把现有的事做好。”谈及未来规划,陈章武的想法很务实。“我们会优先资助脱贫不稳定家庭、残疾学生、孤儿这些特殊群体,把资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孩子身上。”

何晓军也笑着说:“助学是双向奔赴的,基金会资助的同学有不少是留守少年或来自单亲家庭,孩子们质朴纯真也敏感多思,他们信任我们,愿意与我们分享生活学习里的快乐、烦恼、困难……我们被孩子们的坚韧感动,也为这份信任感动。如果我们的到访能对孩子们有一点帮助,那就是最高兴的事情。”而那些已毕业的受助学生,正用自己的方式反哺家乡——余执旗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达州教育局工作,“我想留在这片培养我的土地上,帮更多孩子实现梦想。”

在开江二中2025年度资助金发放仪式上,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曾祥风握着陈章武的手说:“十年了,你们用爱心点亮了孩子的未来,开江人民永远记得这份情。”阳光下,孩子们捧着崭新的书籍,齐声喊道:“谢谢叔叔阿姨,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十年炭火暖,一生助学情。从肖林夫妇的善念,到陈章武及爱心人士们十年的坚守;从一个个孩子的命运转折,到一个乡镇的教育变迁,兴华基金会在达州书写的,不仅是一段公益传奇,更是一份关于爱与希望的答卷。而这份答卷,还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书写新的温暖篇章。(杨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