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VS巴中:当川汉子遇见红叶,一场“同根德比”的燃情盛宴!

新浪四川城事
关注绿茵场上的比分随时会被刷新,但巴山蜀水间三千年的兄弟情谊永远不败。
“兄弟们,这可不是普通的足球赛,这是‘川超’!”10月12日下午三点,巴中市体育中心,达州川汉子队与巴中红叶队即将上演一场“同根德比”。门票只要9.9元,却可能抽中价值千元的文旅大奖,这波操作堪比“买彩票送足球赛”。
达州川汉子队喊着“敢打敢拼,川汉子;不胜不休,达州队”的口号,开着“科目二S弯”的梗就来了;巴中红叶队则凭借“诗意山水,红色巴中”的底气,誓要在绿茵场上“一路飙红”。这两支队伍,队名一个硬核一个诗意,恰似两地性格的绝妙映照。

巴中球迷为球队加油。(图据巴中融媒)
01 | 三千年巴文化,双城足球叙事的共同底色
行走在达州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巴人的脚步声。这片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巴文化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古蜀船棺葬遗址并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而巴中作为巴文化核心区,以“忠勇信义、豪放包容”的巴人精神为内核,守护着擂鼓寨遗址、南龛石窟等500余处历史遗迹。这里孕育了《巴山背二歌》《翻山铰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活着的巴文化博物馆”。
都说“文脉同源,血脉相通”,达州和巴中这对兄弟城市,用一场足球赛演绎了什么是“根脉相连”。当达州川汉子队遇上巴中红叶队,这不仅是90分钟的竞技,更是三千年巴文化在绿茵场上的现代对话。
02 | 城市品牌大PK,川汉子与红叶的较量
达州川汉子队的队名精准诠释了达州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豪爽耿直”的性格特质。他们的队歌《荣耀奔赴》中“不胜不休,永不服输”的歌词,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而巴中红叶队则巧妙地将光雾山红叶这一自然奇观、红色基因与足球激情融为一体。这支由医生、教师、个体工商户等50名球员组成的队伍,带着川陕革命老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征战绿茵场。
两座城市的文旅资源也各具特色。巴中打出“川陕苏区首府,华夏中央公园”的旅游形象,光雾山的红叶被誉为“亚洲最长天然红地毯”,面积达680km²。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千年巴山水青冈层林尽染,呈现五彩斑斓的视觉盛宴。
达州则依托“巴人故里,红色达州”的品牌,将工业旅游与文化遗产旅游有机结合。作为川气东送的起点,达州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达州川汉子队在赛场上拼搏。(图据达州融媒)
03 | 川超联赛,城市营销的黄金舞台
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川超)秉持“一城一队、为城市而战”的理念,为达州和巴中提供了新的交流机会。
这不仅仅是一场足球赛,更是一次城市品牌的集中展示。放眼全国,河北凭借“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一句口号成功破圈;长春动植物公园依靠“雪饼猴”打造“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游乐园”;乌镇通过每日“早安,乌镇”和“晚安,乌镇”的固定推送,塑造朦胧、文静、绵长的古镇气质。
达州和巴中同样抓住了这一机遇,通过球队命名、文旅资源整合与区域合作,共同讲述巴文化故事。今年4月,两地共同举办文旅推介交流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信息互推、客源互送”的共享机制。
巴中市近年来以赛促旅,成功举办了中华龙舟大赛、中国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等高规格赛事。去年,这些赛事带动消费超4亿元,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南江“羊”BA乡镇篮球赛火爆异常,展现出基层体育的旺盛生命力。

达州球迷为球员们加油助威。(图据达州融媒)
达州则充分发挥其交通枢纽优势,依托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络,为文旅产业发展和赛事举办提供坚实基础。随着成达万、西达渝双高铁的建成,达州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04 | 以赛为媒,区域合作的共赢之道
面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达州与巴中选择了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这种合作不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更深入到文旅产品的共同开发。两地共同设计跨区域旅游线路,让游客能够畅游巴文化核心区,体验完整的巴文化之旅。
在巴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两地都在探索“中医药+文旅” 融合发展新模式。达州加大中医药文旅基地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态传承;巴中则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中医赋能的发展路径,让传统医药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相得益彰。
这种差异化发展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实现了优势互补。游客可以在两地体验到各具特色的巴文化风情,获得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巴中球迷为球员们加油助威。(图据无线巴中)
10月12日的比赛现场,巴中为所有球迷豪情加码——50万元重磅好礼现场观赛的球迷,凭9.9元“川超”门票购票记录即有机会赢取惊喜大奖。奖项设置超丰富,包括光雾山、诺水河等景区套票和酒店住宿。
如今的川超联赛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赛事,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文旅与经济的桥梁。随着成达万、西达渝双高铁的建成,达州与巴中的距离将进一步拉近,两地合作前景更加广阔。
足球比赛的终场哨声会响起,但两地文旅融合与区域合作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杨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