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内涝治理破"看海"尴尬 川渝名人见证民生福祉提升
新浪四川城事
关注10月16日下午3时,秋日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四川省达州市西外四季花城十字路口,20余名川渝网络名人大V组成的采风团刚抵达此行第一站,就被几位带孩子在步道玩耍的老人围住。“以前这时候要是下点雨,别说带娃散步,连家门都不敢出。”居民王大爷指着脚下的休闲步道,语气里满是感慨,这里曾是达州出了名的内涝“重灾区”。
这场以“e赞达州 V看城管”为主题的采风活动,由达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联合主办。采风团的镜头聚焦之处,正是达州破解“四水归一”地理困境、攻坚城市内涝的关键战场。随行的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人手持图纸现场解读:“达州中心城区‘四水归一’现象突出,强降雨时泄洪压力巨大,这曾是我们治理内涝的最大瓶颈。”
在四季花城内涝点改造现场,新修的调蓄池入口处,工程师俯身轻抚着混凝土墙体:“我们采用‘内外并举’策略,内部清淤扩渠、实施雨污分流,还特意加深了明渠深度;外部加密雨篦子,单这一个点位就新增调蓄能力8000立方米。”展板上的新旧对比图清晰呈现着蝶变——改造前积水齐腰的区域,如今已建成绿植环绕的口袋公园,孩子们的笑声与潺潺渠水声交织成趣。
下午4时许,采风团行至第二站广电花园。刚走到广电大厦十字路口,家住小区的张先生就主动迎了上来,他指着路面上新更换的重型雨篦子,打开了话匣子:“2023年之前,这里逢雨必涝。我有次下班遇到暴雨,车在这儿堵了三个小时,车轮子都快淹了。”他蹲下身,指尖划过雨篦子的防滑纹路,语气愈发坚定:“去年改造完后,再大的雨也没积过水,上下班心里踏实多了!”
张先生的感慨,在第三站达人街口万家河得到了印证。曾经这里因管网老化、暗涵狭窄,强降雨时排水速度远跟不上积水速度,是市民绕道而行的“痛点”。如今,采风团成员踩着干爽的路面行走,不时驻足查看路边的智慧监测设备。“这是‘渗、滞、蓄、净、用’一体化雨水管理系统的终端,能实时监测水位、流速。”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达州投资3亿元实施“8+N”易涝点整治工程,像这样的智慧设备已覆盖多个关键节点。
行至万家河明渠治理段时,夕阳为渠水镀上了一层金边。曾经的“臭水沟”如今芦苇摇曳,几位居民正沿着岸边散步。社区网格员王大姐提着浇花桶走来,向采风团介绍:“我们不仅清淤疏浚,还搞了生态修复,现在这儿既是排水渠,也是休闲带。”网络大V@四川视窗何杰 举起手机拍摄,镜头里清水流淌、游人漫步:“把内涝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结合,既解民生痛点,又提城市颜值,这思路值得借鉴。”
在人民广场明渠旁的监测中心,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点位的水文数据。负责人指着数据曲线介绍:“今年7月11日那场超大暴雨,所有改造点位都没出现积水,兑现了‘不再看海’的承诺。”数据背后,是达州系统治理的坚实付出——2023年以来,完成8处易涝点治理、12.6公里内河整治,新增调蓄能力2.3万立方米,小红旗桥等昔日“涝点”已实现小时强降水30毫米不内涝。
采风活动临近尾声,@重庆开州磊哥 在直播中对着镜头感慨:“从‘看海’时的无奈,到如今雨天畅行的安心,达州用一年多时间啃下了硬骨头。”据了解,达州下一步将依托2025年新版暴雨强度公式,安装更多智能监测设备,实施60公里老旧管网改造,建立“三级清淤”机制。
夜幕降临,达州街头华灯初上。曾经让市民尴尬的“看海”一词,正随着一条条畅通的管网、一处处生态调蓄设施,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群众脸上的笑容和心中的安全感。(杨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