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 | 战国青铜瑰宝“破土” 解码巴人文明密码

新浪四川城事
关注在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大巴山深处,一座战国时期的神秘墓葬群正改写长江上游文明史。12月13日,随着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专家组落下最后一纸鉴定书,宣汉罗家坝遗址博物馆首批馆藏文物定级结果揭晓——9件战国青铜器获评国家一级文物,这个全国规模最大的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终于亮出压箱底的“文明密码”。

在466件定级文物中,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令专家组屏息:直径不足20厘米的青铜豆盖上,铅类矿物嵌错出268个形态各异的人物,有的张弓射雁,有的持矛厮杀,甚至能清晰辨认采桑女子腰间摇曳的佩饰。“这堪称战国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参与鉴定的青铜器专家手指纹饰中头戴羽冠的巫师形象,“巴人‘尚巫’传统与军事活动的交织,在此找到最生动的注脚。”
同样引发惊叹的嵌错狩猎纹铜壶,则以0.2毫米精度的错金银工艺,定格了巴人围猎的惊险瞬间。壶身中部,一名猎手左手持矛、右手挥戈,正对奔逃的鹿群形成包抄之势。“这种左右开弓的狩猎方式,颠覆了我们对先秦军事战术的认知。”前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四川省文化考古研究所(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指出,器物上出现的复合弓与中原形制迥异,或为解开巴人“板楯蛮”传说的关键线索。

此次定级的巴蜀图语铜印章与铜矛,让困扰学界半个世纪的“天书”破译重现曙光。直径仅3.6厘米的圆形印章上,星、月、山形符号构成神秘阵列;而铜矛骹部的手心纹与太阳纹,恰与三峡地区出土的巴人甲骨占卜记录形成时空呼应。“这些符号可能代表‘祭天’‘盟誓’等重大仪式。”专业人士分析,随着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2023年新建立的巴蜀符号数据库已匹配出17个高频字符。
最富戏剧性的发现来自M132号墓的牧彘铜带钩:26厘米长的饰带上,21只圆滚滚的小猪簇拥着两头巨彘,牧人手中的长杆竟暗藏可活动的青铜机括。“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卡通化’青铜雕塑。”现场文物修复师演示时,猪群随着杆件摆动呈现行进动态,“巴人对六畜兴旺的祈愿,穿越2300年依然鲜活。”

“9件‘国宝’中有5件出自M33号大墓,墓主极可能是巴人酋邦首领。”罗家坝遗址考古领队透露,该墓出土的蟠螭纹铜罍高达35.6厘米,远超同期蜀地青铜礼器规格,而铜带鞘双剑的蝉纹装饰,又与湖北清江流域巴人遗存存在明显族源关联。“这些器物证实《华阳国志》中‘巴子虽都江州,其族散布’的记载,为重构巴人迁徙路线提供坐标系。”
值得关注的是,驭车铜带钩再现的双马驾辕场景,与《后汉书》所述“巴人作白马之盟”形成互证。“在中原尚未普及双马战车的战国早中期,巴人已掌握此项技术。”有考古学家指出,结合该墓同出的48件车马器,一个以宣汉为中心的巴人车战体系正在浮出水面。

面对这批兼具科研与观赏价值的瑰宝,宣汉县选择用科技破解保护与利用的悖论。据宣汉县文体旅局副局长、罗家坝遗址博物馆馆长熊欧介绍,采用微米级三维扫描的嵌错狩猎纹铜壶,其纹饰已生成4K动态影像,参观者触碰屏幕即可“参与”战国围猎。而巴蜀图语铜印章正在申报全球首个文物类数字版权,未来或化身区块链认证的数字藏品。
随着《巴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纳入四川省2024年立法计划,以及五省共建的巴文化基因库启动,这片曾被视为“文化边缘”的土地正跃升为长江文明研究新高地。当作者离开时,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仍灯火通明——那件铸有21只青铜小猪的牧彘带钩,正在激光清洗仪下逐渐显露俏皮的笑容。

背景链接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总面积140万平方米,迄今已进行9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3000余件。该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并称“巴蜀文明三大标识”,其发现证实古籍中“巴人避战迁居巴山”的记载,2019年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杨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