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教育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文科考生黄心钰总分672分 目标北大光华学院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6月23日晚,对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的黄心钰而言,这个高考放榜的夜晚格外值得铭记。她不仅取得了文科672分的不错成绩,其中语文127,数学143,外语147,文综255,其中政治84,历史90.5,地理80。

据悉,黄心钰是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创始人黄光成的孙女。

得知自己的成绩,黄心钰和家人都难掩激动。“孩子在初高中都是读的直升班,寒暑假时间很短,更希望孩子去游泳和运动。”黄心钰妈妈说,主要抓孩子的校内学习。

“我的大学目标是北京大学光华学院,想学金融类专业。”黄心钰谈到,在棠外就读十二年,她认识了很多认真负责的老师和共同努力的朋友。

谈及学习秘籍,黄心钰说:“上课一定要发言,即便是不发言,也要跟着老师的问题走,去思考自己的答案。”

有着四川“传奇校长”之称的黄光成,曾于2003年带领同事创办一所全新机制的现代化股份制学校——棠湖外国语学校。棠外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精细化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赞誉。2018年,黄光成因病过世,享年72岁。

以下是黄心钰曾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高2019级1班 黄心钰

冰河开裂,冬去,春来。

严冬的气息似是仍未带走,存留于这徐徐复苏的空气之中。手,仍会被低温侵蚀得发红发紫;早已被时间晕染成深色的草,仍会在清晨被附上一层水雾。一切,似乎都没变。

正当我感叹春的步伐缓慢之时,不经意的一瞥,定格住了窗外——光秃秃的枝条上,星罗棋布地,泛着点点新绿。新叶被夜里的雨洗过,在日光的照耀下闪着光,如同璀璨的宝石被嵌在枝条上,流光溢彩。真是一个惊鸿一瞥,所见,是春的印记。

从前,虽说银杏树就生长在窗外,它叶片的变化,也是校园里最为明显的,却好像从未注意过它们。无论是忽然飘过的落叶还是攀爬于枝头的旧叶,于我而言都是此般熟视无睹。而此刻,窗外星星点点的幼芽,却唤起了我去寻找叶。

楼下的玉兰,乍一看,仿佛没有变过似的。被时光调和成深绿的旧叶依旧立于枝头。细看,才会发现在成片的深绿之中,如同被护住的幼崽,几片新叶缀着尚显青涩的花苞。似是因为刚诞生不久,细嫩的叶片,带着些绒毛,微微蜷曲着。我伸手想要将它抚,它却和我较着劲似的,立刻又缩了回去,浅浅的绒毛摩挲于指尖,酥酥的,如同一只小猫在轻轻抓挠。

新生的叶,在旧叶的衬托之下,更显玲珑可爱,想要伸手采撷一片细细观赏的念头都被及时压下,不忍伤了这初生的活力。

在校园里漫步一周,发现处处都是新叶的影子,又不免开始回想,那些被我忽视一时的叶,又是什么样的呢?

依稀想起,当蝉声洒遍每一个角落之时,新加入的叶也接受了时间的洗礼,变成深色,教人分辨不出了。而到了秋天,漫山遍野被渲染成金黄之时,构成这画卷的叶,自然也是换上了金装。

回到教室后,我又看向了窗外。新叶上的水雾早已在阳光下蒸腾,点点的绿在微风中招摇。到秋之时,它们便会化作黄叶,在风中飘落。那时,我便要拾一片叶,制成书签存于满室墨香之中。因为它,一片叶,承载着自然,承载着时间。

我的战疫故事 | 黄心钰:年很静,心不凉

眼下,局势正紧张。一批又一批身穿白衣的抗疫人员奔赴前线。思绪突然就回到了去年那个的清晨。一把尖刀刺向后颈,鲜血染红了白大褂,慢慢铺散开来。此后的一段时间,一把又一把泛着阴冷银光的利刃,一下,又一下。鲜红,四处蔓延。当这个群体受到的伤害最深之时,也正值,疫情初期迅速蔓延之时。毫无犹豫,义无反顾,他们穿上了防护服,全副武装,奔赴战场。有天刷微博看到一句话:“你们呆厌烦的家,是我们想回也回不去的地方。”短短一句话,凝结的是多少辛劳,甚至是崩溃。

医院仍排着长龙,本该在家里与家人团聚的夜晚却只有盒饭。顶着旁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即便如此,也没有人轻言放弃。擦干了眼泪,重新走向战场时,他们依旧容光焕发,依旧充满必胜的希冀。

他们穿尿不湿上班,因为不知道还有几件防护服;他们的手布满皲裂,因为滑石粉与消毒液;他们年轻的面庞被刻上一道道深色的印记,因为护目镜与口罩;他们甚至剃光了头发,因为怕长发沾染病毒……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还只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尚,爱美,打扮这些词,此刻在他们面前,在这一场疫战面前,都不值一提。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从死神手里抢人而已”。是啊,这世上没有神,但在天灾人祸前,敢于用自己的生命为身后广大人民群众竖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之时,大爱与希望,便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危难之时,十四亿人挽起手。滴水之聚,总会汇成大江大海。无数人捐款捐物,向湖北伸出援手。他们之中,有拾荒者。他来捐款时只留下了一万元钱与署名——一位知恩者。后来,人们了解到,他还有个卧床多年的妻子。一万元,拾荒老人,全额捐献,这三个词似乎很难被联系到一起。后来网友了解到情况后,为这位老人家又募集了一万元,他仍旧把这一万元捐了出去。还有环卫工。他也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只留下了自己的一些积蓄与一张纸条。纸条上的字,甚至还有许多都是错别字。他可能确实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懂得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懂得回报国家。

还有一位管道工,他捐光了毕生积蓄,捐款后余额仅剩13.78元;河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捐了10万斤村民花三天三夜手刨出来的大葱;云南一贫困寨捐22吨香蕉;火神山医院建好后,河南家具厂一夜筹集医疗柜,从产品到物流,全部免费;曾经看哭许多人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原型,亲自去印度运口罩支援……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仅国内,许多海外华侨与许多国家都伸出了援手。澳大利亚墨尔本机场,一架蓝色机身的飞机在蓝天下起飞。机上没有一位乘客,座位上放的全是当地华侨支援物资;日本机场口罩降价出售,前往武汉撤侨的机上满载着支援物资;俄罗斯捐出23吨物资;巴基斯坦捐出全部库存……危难前,全国乃至全球人民同心协力,势必打赢这场战疫。

与此同时,还有身居最前线的武汉人民。武汉,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外人眼中令人恐惧的疫区,而是他们依恋的家。面对死亡的威胁与心中的恐惧,或许逃出去,可以远离疾病,可以避免床位紧张的局面而治好病,或许逃出去,就不用再生活在恐惧中。

但封城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舍小我为大我,选择了坚守这座城,坚守在自己的家园。但他们没有失去希望啊。他们苦中作乐,打开窗户聊天,在家里钓鱼,舞龙。这里还是他们的家,他们也仍然爱这片土地,仍然会微笑着面对未来。一个晚上,一位武汉市民打开窗户,一声又一声“武汉加油”透过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经久不衰。

响起“武汉加油”的,并不只有武汉。一个又一个荧光屏,一个又一个横幅,点亮全国,点亮全世界。2020的这个年,很静,但人们的心,依旧未凉,依旧炽烈!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