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教育

匠心雕琢实验课堂!建设路小学打造科学精品课的幕后故事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实验教学成长记  一堂好课背后的故事

这个春天,建小科学教研组用“沉浸式教研”解锁实验课堂新样态!两节精品课《哪个流动得快》《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诞生全记录,带你见证科学教育的匠心之旅。

一、集体备课:灵感碰撞的起点

李娜老师带着“液体流速对比实验”的初设想走进备课组,全组化身“问题侦探”:

→ 水、油的黏度差异如何直观呈现?

→ 怎样设计对比组才能让一年级学生抓住变量本质?

→ 像开赛跑运动会一样给液体也准备一场“液体赛跑运动会”可以吗?

同一时间,全文玉老师的“金属导热实验”方案引发热议:“金属棒传热路径可视化”“蜡片熔化观察法”等金点子被逐一收录。

二、组内磨课:细节魔鬼的较量

“斜坡角度30度还是45度更易观察?”

“蜡片间距1cm能否凸显导热梯度?”

实验室变身“微格教室”,两位老师连续三轮试讲:

✓ 教具迭代:6格亚克力斜坡槽+防滑底座

✓ 话术精修:“流动得慢是因为…”升级为“哪种液体像树懒一样恋恋不舍?”

✓ 意外预演:当蜂蜜卡在中间时,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黏度阻力”

三、教研员指导:点亮专业明灯

2025年4月23日,成化区科学教研员唐皓走进成都市建设路小学建业校区,开展听评课指导活动,校长戚邓和副校罗道瑞以及部分科学老师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聚焦教科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第一单元的第六课——“哪个流动得快”。李娜老师精心准备这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与实验,培养了它们的实践能力与科学思维。课堂开始,李老师通过从下往上流动的水的魔法表演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提出用手感受实验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油和水这两种具有流动性的常见物质。随后,李老师巧妙创设运动会情境,邀请同学们担任运动会的裁判员,重点悉心引导学生制定“流动比赛”的规则,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让学生初步具有对比实验的“公正性”意识。最后,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听课过程中,唐皓教研员认真观察课堂氛围、师生互动以及学生的研学状态,对李娜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给予了评价。同时,她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要整体把握科学大单元课程来开展教学,把孤立零散的课联结成系统组织的课程单元,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保障。她也针对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 关键点拨:

• “流动快慢”实验需增加“预测-验证”思维外显环节

• 金属导热演示器侧面加装观察窗,让后排学生看清“热行军”

• 数据分析表从填空式改为星级自评,落实核心素养

四、录课完成:星光不负赶路人

经过5版教案修改、7次器材调试,两节实验课终于惊艳亮相:

• 李娜课堂:孩子们举着自制的“液体赛道”记录单,争论着“油是不是偷偷穿了隐形刹车鞋”

• 全文玉课堂:随着金属条上的感温材料依次变色,此起彼伏的“哇哦”声见证思维火花

此刻镜头内外,皆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教研心语]

一堂40分钟的实验课,

是30小时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科学精神最生动的传承。

期待小科学家们在这样的课堂里,

触摸真理的温度,点亮探索的炬火!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