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三国蜀汉文化 成都实验中学开展“馆校合作课题”武侯祠研学活动

综合
关注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与馆校合作课题的指导下,2021年12月11日,成都市实验中学三国蜀汉文化课题组开展“馆校合作课题”武侯祠研学活动,负责人王秀英老师召集课题组老师及初中一二年级的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品味三国文化,感悟武侯风韵。

知人论事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1年,是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纪念地,同时还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有“三国圣地”之美誉。同学们冒着初冬的寒意,带着激动的心情,穿上汉装盛服,来到柏树森森的丞相祠堂瞻仰三国蜀汉君臣,聆听那段热血往事。

从唐碑、明碑的解读开始,走过文臣武将廊,走过刘备、诸葛亮殿,再到三义庙,老师们专为同学们“量身定制”的专业解说,拂去武侯祠千年烟尘,从蜀国忠烈到三国全貌,铺陈出一幅壮丽画卷,使蜀地“三国文化”的璀璨之姿绽放出同学们能读懂的光芒。

让同学们格外惊叹的是诸葛亮殿内的乌木,上面雕刻着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大家记起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那份真诚和忠心。

同学们饱览了岳飞书写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感知诸葛亮那份“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悲壮。正是这份“忠义”让这座君臣合祀祠庙被老百姓称为“武侯祠”,因为它承载着百姓对忠义之丞的崇高赞美与追求。
趣味活动

荡气回肠的三国故事让同学们心绪激荡。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当下吧。大树下,老师们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三国故事卡片小游戏。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出了自己熟知的三国英雄故事,老师用时间线将卡片排序,让同学们将自己对三国片段的记忆串联起来。

诵读经典

张罗丹、罗兰、王秀英、陈绍林、陈玉香、朱伟等老师带领同学们齐声朗诵了《观沧海》《孙权劝学》《诫子书》。
“千年犹念忠义仁”,这是武侯祠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食粮。相信这一次深入的博物馆研学活动将带领我们走向三国文化探究之路的更深处。

感悟分享

参观完武侯祠,同学们深深地受到了三国蜀汉历史文化熏陶,对三国蜀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更愿意将今日的所见所闻所学带回学校,传递给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四川学子都为自己的家乡文化感到骄傲自豪,将三国蜀汉博大精深的文化继续传承发扬。
陈欣苗:感谢这次活动,让我明白蜀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刘备弘毅宽厚、关羽侠肝义胆、诸葛亮睿智忠诚等。我抱以敬仰,膜拜这些英雄人物。对于这片孕育蜀汉文化的土地,我深感骄傲。我们身为中学生,我们不能因为年龄问题而对社会不付出不奉献,相反,我们应该抱着敬仰之心去回报社会。

许佳月:我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武侯祠,游览了汉昭烈庙,穿越了武将廊和文臣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静远堂”,里面是诸葛亮塑像。诸葛亮手持鹅毛羽扇,面目安详,稳稳端坐在椅子上,让人肃然起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后世人们精神境界有深远影响。通过这次游赏,让我感悟了三国风韵,我敬仰诸葛亮,他一生淡泊明志,无私奉献,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写照。

王可欣:不论名利而论忠诚,不论所图而论知恩,诸葛亮一家三代,对蜀国尽心尽力。诸葛亮身为一代丞相,“名垂宇宙”,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国的赤诚,天地可鉴。我们也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忠于国家,利于人民,为社会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吴正洋:武侯祠风格古朴,祠堂正中,有一人羽扇纶巾端坐,乃武乡侯也。武乡侯本躬耕南阳,受先帝三顾之恩出山效力。而武乡侯生前光辉事迹便使古旧的祠堂蓬荜生辉,光芒耀眼。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更是与武乡侯一样为国效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既从武侯祠出,叹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如今尔等少年,能否振兴中华矣?”
领导寄语

李国忠副校长挚爱三国蜀汉文化,不仅积极参与到课题组活动中来,而且也对孩子们寄予厚望:“此次武侯祠之行,同学们既体会了三国蜀汉的壮丽恢弘和蜀国君臣治国的同心协力,也看到了蜀国人民的文明智慧和群雄打拼天下的豪情。希望同学们回到校园里把博物馆珍藏的川蜀文化与教材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将我们的川蜀文化发扬光大,学好川蜀历史,讲好川蜀故事,做好川蜀人。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四川人,我是成都人。”

这次武侯祠研学活动,实现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让同学拓宽了眼界,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诸葛亮那“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的智慧与忠心,激发同学们学习三国蜀汉文化知识的欲望,让天府文化的精髓代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