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文化瑰宝”文创DIY 七中育才学道分校开展八年级语文学科活动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全人类的财富。文化遗产是从古至今都在讲述的一部生动的故事。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在红墙灰瓦、亭台楼榭、漫天黄沙中了解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

9月15日下午,成都市七中育才学道分校初2025届全体同学在综合楼学术厅参加了一场“特殊”的分享会——语文学科活动之“文化瑰宝”文创DIY决赛。

本次活动由八年级语文组策划主办。活动策划代表——八年级语文组组长潘晓辉老师致辞,用“感谢、缘起、惊喜、长短”四个关键词,揭开了本次活动的神秘面纱。

活动邀请了周珊书记、龙王庙正街小学饶志勇老师、部分家长代表等作为特别嘉宾,由张琪副校长、赵思维校长助理、陈滢予副主任、周丹老师、廖敦才老师、申晴老师作为评委。

同学们利用暑假与各种文化遗产进行了近距离接触,并设计制作了精美的文创作品。最终,十六件作品从几百件中脱颖而出,参与本次活动决赛。

同学们的亲自解说,让我们穿越了近两个小时的“历史隧道”,感受了文化遗产丰富内涵。

从敦煌壁画到三星堆遗址,从竹编到盘扣,从《千里江山图》到巴蜀文明……其内涵之丰富;从团扇到笔格,从玉璋到台灯……其方式之多样。同学们将美观与实用结合,将传统与现代交融,一步步感受古老技艺的工艺之美、匠心之巧,传承着中国式的浪漫。

二班刘蓓蓓同学的“鲤鱼望月”掐丝珐琅,工艺精巧,璀璨的金丝包围着艳的红,稳的蓝,灿的黄,用真心与诚意为这个古老的寓意赋予全新的魅力。

六班杜梓芮同学的缠花头饰——玉干叶簪,充分体现了“小”“巧”“精”“活”的特点。

五班邓雨婷同学的竹编扇绝对环保全手工独家定制,配上可爱熊猫与翠绿竹子,谐音:知“竹”常乐,还取了个俏皮的名字——“竹凉友”。

一班罗天同学的“龙骨笔筒”,灵感来源于“合川马门溪龙骨骼”, 霸气非凡。

五班缪吾悠同学亲历非遗文化,制作了古韵的“星云花语”盘扣,美丽“桃夭”、“青云”拂天、“满天星”河,集于今朝,挂于胸前或别在发髻,作为装饰服装的点睛之笔,于古雅之中见清纯 。

二班孙奕然同学的“鱼跃小玉璋”,灵感来自于三星堆的“黄金权杖”,将黄金权杖鱼图腾复刻到玉璋上,精致典雅,堪称精品。

四班陈星宇同学的“如意”转经筒,源自九寨沟的非遗博物馆,自制祝愿妈妈身体早日康复的小小转经筒,美好孝心值得称赞!

三班易子凯同学的“老友”青铜人笔筒,以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为原型,神秘而精细,穿越时空,融入当代人的文化血脉,给人惊喜。

四班高菁阳同学制作了“桌面江山”笔格。她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蓝本,把画中起伏连绵、巍峨雄壮的青山与笔架联系到一起,材质简单,却经过多次试验,才诞生出这样精致实用的“桌面江山”。

一班王一好同学的“方言”T恤,取材特别,带着天府的生活气,藏着向往的生活。

民间棕编技艺“出圈记”——七班胡洛嘉同学制作的棕编蜥蜴,栩栩如生,高超技艺令人赞叹。

当普通的乒乓球拍遇上四川非遗,艺术气息便扑面而来,八班贺涔轩的脸谱球拍,小创作,大传承。

七班陈惟子同学的“望青绿”《千里江山图》摆件与“桌面江山”笔格有异曲同工之妙,源头一致,但最后的成品各自精彩!

三班虞林熙的“敦煌·印象”壁画,内涵厚重,制作极其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八班罗书涵同学,巧手给一座普通的台灯穿上了成都文化特色的外衣,并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灯火成都”。

六班林以宁同学的福“苏”挂件,融入了“三苏祠”、刺绣等多种元素,小巧美丽,便于携带。

年级分管领导赵校助感叹道:“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既能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之美,更能感受劳动之美,劳动之趣,希望孩子们能站在更高的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党总支书记周珊总结到:“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与新时代审美追求的结合、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的融合。同学们通过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增强了对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能力,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实践力和文化自信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希望同学们能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不断地提升和发展自己。”

最后,综合十六位同学的成绩,评委们分别评出了“最佳创意”奖,“最具匠心”奖和“最佳风采”奖。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