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自编校本教材!应对“新高考”变革,她为学生打造一把学习历史的钥匙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读研究生前,我对老师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很模糊。直到遇到我的导师,一位对学术研究要求极为严格的学者。他的严谨态度和对学术的负责精神引领着我成长,让我明白,一定要在有限的人生中找到自己无限的价值。”丁莉莎希望向导师看齐,成为一名专业能力强,有人格魅力,能够影响孩子一辈子的老师。

谈及选择历史的原因,丁莉莎谈到,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能够给人带来很多的思考,她希望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能让学生对人生有所规划,对人生价值有所思考,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人。

构建探究型课堂

将历史的“深度”融入教学

教育,要从长远出发,不要只看眼前。在丁莉莎看来,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要培养“乐于思考、自信表达、热爱生活”的学生。

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能力,丁莉莎侧重课堂的探究性,为不同章节课程设定相应的主题和分论点,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出分论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逐步引申出结论。同时,她还将日常课程与新高考结合,以更有深度的新材料,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以“近西方民族关系和国际法的形成”一课为例,丁莉莎将课堂设置为国家认同、国际交往和国际规则三部曲,在高一下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时空轴、图示、表格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小组合作探究,从远及近、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国际关系和国际法。

在课堂上,丁莉莎还经常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自信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不喜欢提问,也不爱回答问题,我就通过全员参与、轮流表达的形式,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发言中。”丁莉莎谈到,在这样的训练中,孩子们的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人也更加开朗自信。

在对“新高考”内容进行广泛研究,并深入了解考试情况的基础上,丁莉莎布置的课后题融入了创新的历史资料和时事素材。这些题目类型多样,不局限于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还包括开放式的历史小论文写作。这种做法使得课后作业既有深度又具备探索性,从多个角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编校本教材

让学生面对“新高考”而无后顾之忧

作为川大附中新城分校首届高中年级的历史组学科组长,丁莉莎在历史学科新高考教学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获得武侯区“课堂教学大比武”暨“基础教育精品课”学科类一等奖、武侯区中学“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课堂教学大赛高中历史学科一等奖、武侯区微课大赛二等奖等。

在她的带领下,历史组团结一致,发挥所长,编订了新高考下的历史学科校本教材。根据新教材的特点,该教材与教师教案相同步,让学生能够同步了解到每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奠定扎实的历史基础,也能让学生在高三阶段参照该知识清单,厘清历史时间线,没有后顾之忧。

“主干知识足够硬,再掌握好答题技巧,学生的考试分数都不会差。”丁莉莎说:面对首届新高考,大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这本教材是在她全面浏览新高考题库的基础上,对照新课标和教材解读来编撰的,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大单元主题、核心思想和分论点,每一堂课都是精心打造,都力争实现高标准和高品质。

“有幸运见您,让我以为枯燥的历史变得绚烂!”

“您对我的悉心教导和关注,让我愿意坚持走下去!”

“你的历史课很有意思,同时也带有大量的头脑风暴!”

……

谈及做教师的幸福感,丁莉莎说:“应该是来自孩子们的肯定吧。我是一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人,有的时候也会想,他们会不会总觉得我太有距离感,太严肃,感受不到我的付出和用心。直到去年教师节时,在孩子送给我的小册子里,我听见了他们的心声,当时真的很感动。”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