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辩题题解 |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华语辩论锦标赛·四川赛区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题解仅供参考不作评赛标准,以辩题实际讨论问题及现场比赛效果为准。

初赛

小学组:短视频的流行,丰富/稀释了当代的精神文化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短视频如闪电般划破传统媒介的藩篱,以“分秒必争”的传播效率重构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截至2025年,中国短视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突破160分钟,算法推荐机制织就一张精密的信息之网,让农民、非遗匠人、知识博主与都市白领同台共舞。这场技术赋权的狂欢,既催生了李子柒式的田园美学全球共鸣,也让《逃出大英博物馆》这类微叙事作品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然而,当VR技术带我们“穿越”至敦煌壁画前时,快餐式体验是否正在消解文明的厚重感?当千万条15秒视频冲刷眼球时,深度思考的空间又藏身何处?

有人会说,短视频的民主化表达,堪称一场“文化平权运动”。陕西农民用镜头记录二十四节气,苗族银匠直播錾刻技艺,这些曾被主流视野忽视的文明碎片,如今在算法助推下汇成璀璨星河。知识科普类创作者更将薛定谔方程拆解成趣味动画,让高深学问“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有人认为当算法将用户囚禁于“信息茧房”,当“三分钟读完《红楼梦》”收割百万点赞,经典文本被压缩成情绪化的视觉碎片,短视频创造的“即时满足”机制,让用户陷入“刷屏—空虚—再刷屏”的恶性循环,深度阅读能力如流沙般消逝。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期待听见各位辩手的声音!

中学组:“原生家庭和解论”是创伤修复的良药/道德绑架的枷锁

在《都挺好》《隐秘的角落》等影视剧的推波助澜下,“原生家庭”已成为全民共情的关键词。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十年间积累超百万条控诉帖。随着积极心理学倡导“与过去和解”,心理咨询行业将“家庭系统排列”列为热门疗法。影视剧《春潮》《狗十三》通过艺术化表达,既呈现和解带来的代际创伤阻断可能,也揭露强迫和解对个体心理的二次碾压。

这场运动的复杂性在于:当积极心理学以“修复力”之名推动代际对话时,传统文化中“天下无不是父母”的道德压力借势还魂;当社交媒体用“与父母和解是成熟标志”定义心理健康时,“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案例又为不和解者提供合理性辩护。

支持者认为原生家庭和解论有助于创伤修复,因为它能够帮助个体重新审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释放长期压抑的情绪。通过和解,个体可以与家人建立更健康的情感连接,从而促进心理的成熟和成长。但反对的声音认为原生家庭和解论可能会对个体的自主性造成侵害。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而和解论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给个体施加了压力。

当辩手的麦克风响起,我们等待的不仅是观点的胜负,更是对“创伤修复何以可能”的深度叩问。如同《爱情而已》中梁友安的清醒选择:她接受父亲的不完美,却拒绝用原谅换取虚假和谐,最终在“远离—重建”的路径中活出独立人生。

复赛及半决赛

小学组:青少年高频使用网络热梗,是文化活力的彰显/语言贫化的危机

在“Z世代”占据互联网话语权的今天,网络热梗以日均20亿次的传播量重构了青少年的社交图谱。《2024国民语言生活报告》显示,14-22岁群体中,93%的人将热梗作为日常交流“刚需”,从“绝绝子”到“泰裤辣”,从“电子榨菜”到“尊嘟假嘟”,这些词汇以病毒式扩散速度跨越圈层壁垒。社交媒体平台的“造梗—玩梗—弃梗”循环周期已缩短至15天,既映射着青年亚文化的迭代活力,也引发“文字失语症”的群体焦虑——某高校调查显示,过度依赖热梗的学生中,67%出现书面表达逻辑弱化现象。

有人认为,热梗本质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通假字”,如“蚌埠住了”利用谐音突破表意边界,类比历史上“囧”字的意义重生。但也有人提出反对声音,认为当“emo”取代“怅然若失”“破防”替代“悲欣交集”,细腻的情感被强制简单化。

语言从来不是静态的标本,从甲骨文到表情包,每一次变革都伴随阵痛与新生。期待辩手们穿透“yyds”的表层狂欢,追问本质——

当青少年用“我真的会谢”代替千言万语时,究竟是给语言戴上了枷锁,还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中学组:“反内耗”思辨让人更关注自我/更逃避社会责任

在当代社会,“内耗”已成为高频词,尤其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年轻人普遍面临学业、职场、社交等多重压力,导致心理资源过度消耗。根据研究,长期内耗(如焦虑、自我怀疑、决策疲劳)不仅降低个人效能,还可能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此背景下,“反内耗”作为一种应对策略逐渐流行,主张通过减少无意义的内心冲突,将精力集中于更有价值的目标。然而,这一思潮也引发争议: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自我优化时,是否会导致对社会责任的漠视?

有人认为,反内耗让人更关注自我强调“自我接纳”与“目标明确”,这并非自私,而是通过完善自我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有人认为,需警惕反内耗被异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若个体仅关注自身情绪与效率,可能忽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行动。例如,职场中“躺平”或“精神离职”现象,表面是减少内耗,实则是回避压力与责任。

反内耗是否必然导向自我封闭?如何区分“健康的自我关注”与“消极的自我中心”?个体如何在自我实现与社会贡献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共同期待诸位辩手为我们解答!

决赛

小学组:“渴望得到认可”让人更快乐/更不快乐

《小王子》的故事里在326号星球上,有着一个“爱虚荣”的人,他渴望他人的崇拜和钦佩。当有人为他鼓掌、说出赞美的话时,他便举起帽子致意。小王子觉得这是个古怪的人。钦佩和赞美,为什么如此令人着迷呢?《狮子王》的故事则有一些不同。小狮子辛巴在父亲死后陷入了愧疚之中,对自己的责难让他逃出现实,它既不期待被人认可,也不期待洗清冤屈。直到在旅途中得到了朋友的鼓励后,辛巴重拾了对于荣耀与实现使命的渴望,凭借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它重新回到家乡战胜了宿敌。认可给予他力气和坚定,帮助辛巴完成自己的人生。       

而回到现实,我们面临的是更平淡却更真实的现状。我想要表达,我渴望我说出的话被听见被认可,渴望我的听众会认真地颔首;我奔跑追问,我期待我的努力被看见被肯定,期待每一个舞台都有掌声随行。无论这份渴望渺小还是汹涌,对“认可”的期冀,好像总是我们难以剥离的特质。可问题在于这份需求于个人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会说,拥有对认可的渴望,才会在得到认可的那一刻感受到非同一般的存在价值,就如烟火般绚烂瞬间是我人生的组成和索求。可是也有人会担忧,正因为有了对认可的渴望,才会在得不到认可长路漫漫中格外挣扎,桎梏在欲望渴求不被满足之中。而最终,或许一种态度本就没有对错,只取决于你我的解读。共同期待!

中学组:学历贬值时代,青年人应该继续向上探索/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产业升级加速的当下,“学历贬值”已成为全球性现象。中国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叠加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招聘标准提高等因素,学历的“含金量”逐渐稀释。与此同时,技术迭代催生了新职业需求,蓝领技能岗位薪资与白领差距缩小,甚至部分高技能工种收入超过传统白领。这种结构性矛盾引发了青年人的普遍焦虑:是继续通过深造提升学历以应对竞争,还是转向技能培训、创业或新兴行业等多元路径?

主张继续“向上卷”的人认为高学历存在长期价值与专业壁垒,学历教育不仅提供知识,更培养系统性思维、研究能力和抗压素质。而在主张探索多元发展路径的人们看来,盲目追求学历可能导致资源浪费,蓝领技能岗位的供需失衡也为青年人提供了新机遇。

学历贬值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学历在特定赛道是否存在不可替代性?多元路径灵活性与现实收益是否更胜一筹?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青年人如何选择最适配自身禀赋与社会需求的发展模式,共同期待双方辩手的解答。

复制打开链接报名:https://appafqnhjvh6485.xet.citv.cn/p/t/v1/data-center/h5_form/page/submit_info/form_Rbl1kXZU2AlDV1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