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对双胞胎亮相!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汉服节,演绎古韵新篇

综合
关注相遇汉服,相遇古韵,相遇传承,二十一世纪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浸润着传统文化的芬芳。
这一天,汉服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的“文化课堂”;
这一天,师生们用行动诠释,传承华夏之美,做“豪迈的中国人”!
“快看!那对穿唐制齐胸襦裙的姐妹花!”清晨的操场上,11对双胞胎身着汉服惊艳亮相,为校园添了一抹流动的唐风宋韵,教室里,师生们身着汉服执卷诵读,琅琅书声与衣间环佩清响交织,恍若穿越千年学堂……

4月1日,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以“传承华夏之美·彰显文化自信”为主题开展第五届汉服节,全校师生着汉服进行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月也是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汉服文化主题活动月,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与讲述者。我们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二十一世纪的操场变身为“华夏演武场”。武术校队的欧阳智轩、徐骐州、徐颢睿、朱昕阳、张子墨、李亚泽、周珈亦、王泓毅、祝方卓、杨雅涵、赵梓恒、王彦舒、李易泽、沈小懿、娄育豪的表演率先点燃全场,他们带来了集体五步拳表演和个人棍术表演,学子身着交领襦衫,马步冲拳虎虎生威,弓步推掌行云流水,整齐划一的动作间尽显刚柔并济的东方韵律。

四年级3班的王彦舒学得一身好武艺,她手持长棍腾转如风,既有传统兵器的凌厉锋芒,又见汉服少年的翩然气度。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武对话,以青春之姿诠释着中华武魂的传承,让汉服之美在刚健雄浑的武术演绎中焕发新生,尽显文化传承的勃勃生机。
古今碰撞萌趣时刻:双胞胎汉服秀








最吸睛的当属“双胞胎汉服秀”。看,来自小学一年级4班黄麓崭、黄麓溪;二年级1班陈籽沐、陈籽芯,卿东晋、卿东智;二年级6班张婷雯、二年级5班张婷雪;二年级7班王宇浩、王宇博,肖杰睿、肖杰瑜;三年级3班乔挚、顾乔依;三年级4班熊彦博、熊彦豪;五年级7班吴宜峰、吴宜轩;六年级1班周杰楷、胡杰俊;六年级2班冉开舜、冉开芸组成的11对双胞胎方阵欢快走来。
他们身着汉服登场,有的襦裙飘逸,有的圆领袍飒爽,衣襟上的云纹刺绣与稚嫩笑脸相映成趣,个个都仿佛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的。领头的双生姊妹默契地相视一笑,迈着雀跃的步子挥着手来到中央比了个心,蹦蹦跳跳地活像两只撒欢的小黄鹂。穿玄色衣裳的兄弟,自信潇洒走来,衣袂飘飘,像极了行走江湖的“小侠客”。








当老师领着他们在台前站定,忽然振袖合掌,行了个端方的揖礼,一对龙凤胎忽见夫子颔首,忙将交叠的胖乎乎手掌举至眉梢作揖行礼,方才端着架子的“小古人”们瞬间又活了过来,连缀满珍珠的翘头履都蹦跳得轻快了三分,老师们纷纷举起手机,争相记录这“古今碰撞”的萌趣瞬间。




晋制、唐制、宋制、明制……不同朝代的服装有不同的款式,也有着不同的时尚。操场上的师生汉服走秀更令人目不暇接,从秦汉曲裾到唐风齐胸,从宋制褙子到明制马面,师生们踏着鼓点款款而行,还有学生现场解说服饰演变:“唐代开放故裙腰高束,宋代雅致故色彩清丽,每一针一线都是时代的呼吸。”

今天的二十一世纪校园里,引人注目的还有哪吒和敖丙的扮演者。“我很喜欢敖丙,他不仅善良,还很正义,非常勇敢”,扮演敖丙的都一心同学讲述了他对敖丙这一角色的热爱。而另一边,哪吒的扮演者同样吸引眼球,李旻轩同学分享道:“我选择扮演哪吒,是因为他那不羁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深深打动了我。”
文脉新生:跨学科的汉文化课堂
当华夏霓裳遇上现代课堂,知识的传递便有了跨越千年的诗意,走进不同教室,传统文化的基因在现代学科中悄然复苏,师生们身着汉服的身影,成为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注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清晨的教学楼内早已书声琅琅,高一年级学子们在正在吟诵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他们身着宽袖长衫,在走廊上列队晨读,吟诵声与衣袂摩挲的窸窣声交织,恍若梦回千年书院。

在高一2班的每周阅读课上,肖钰千同学身着一袭浅碧色霓裳,站定讲台时,她并未急于点击翻页笔,而是用清亮的嗓音抛出“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历史回响,瞬间将师生们带入杜牧笔下的时空漩涡,紧接着引领着大家漫步在《长安的荔枝》所铺陈的斑斓历史长廊之中。
礼乐启蒙,让传统礼节在现代校园里生根发芽。各班级里,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中华礼仪,一揖一拜皆学问。“古人相见,双手交叠于胸前行揖礼,这叫‘天圆地方’。”孩子们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广袖随手臂划出优美弧线,宛如一群翩跹的蝴蝶。

在六年级2班,数学学科严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簪子,语文学科陈老师科普了汉服知识,英语学科高老师,则准备了英语的汉服科普视频,她让孩子用英文介绍自己的服装,并录制成英语新闻播报视频。“汉服真的很漂亮,我们都很喜欢!”


高老师透露,数学学科的严老师更属于热爱型,魏晋、明清款式的服装都有,发饰也多,还自己做绒花簪子,“在汉服节这天,学生们会尝试对汉服进一步去了解,加上老师的科普,可以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爱好和见识。”
来自爱尔兰的外教Paul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学校汉服节,“非常激动”,也正因为看到了那么多、那么美的汉服,整天都可以用“great”来形容!
当汉服成为课堂的“活教材”,各学科以汉服为纽带,编织出一幅立体鲜活的文明图谱。


语文课上倪老师带领孩子们 开启了一场“飞花令·春”的诗词大会,倪老师先起了个头,吟出了一句描绘春日美景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接着,她鼓励学生们接龙春天的诗句,学生们纷纷响应,思绪如春日里绽放的花朵,一个接一个地绽放出绚烂的诗句。李国樟同学首先接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赵子翔同学也不甘示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这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春天的诗句在教室里回荡,仿佛把大家都带入了一个诗意的春天。


除此之外,地理课上田老师以沉浸式汉文化课堂来讲授了二十四节气与地理运动的关系;历史课上,学生们上台介绍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同的汉制服装穿法。政治老师讲述年轻一代该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外教老师的课堂更掀起了高潮,他们用英语给孩子们讲述中国文化,在双语互动中,孩子们也向外教老师讲述汉服的魅力。它是一扇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窗,更是一座让孩子们用多元视角反观自身文化的桥。


特色课程将氛围推向极致,书法教室内,一派古香古色之景,师生们身着汉服练书法,感受颜体书法之美。贺老师身着一袭飘逸的白衣,她手持毛笔,站在讲台前,耐心地指导着学生们,学生们跟随着贺老师的步伐,一笔一划地书写着,仿佛在与古人对话。吴同学在操练的时候不慎滴落了一滴墨水,贺老师轻轻挥笔,将那滴墨水巧妙地融入到了作品中。在这充满墨香的教室里,师生们共同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享受着这份独特的宁静与美好。



古筝教室中,学生穿着不同朝代的汉服,表演中国传统乐曲浙江筝派曲目《三十三板》,广袖随琴弦震颤如流水荡漾;舞蹈教室内,马老师带领学生演绎古典舞《春三月》;邓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展示了汉唐舞蹈的特点。其柔美舞姿尽显东方韵味,孩子们身着汉服翩翩起舞,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别样光彩,助力素养教育发展。


厨艺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学着制作青团。他们仔细地将艾草汁与糯米粉混合,揉成一个个绿油油的小团子。有的学生还在青团里包入了甜甜的豆沙馅,有的则加入了咸香的肉松。这样的活动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助力了素养教育的发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车模课上,学生们身着汉服驾驶卡丁车逛校园,他们不仅学到了汽车的主要构件,如发动机、轮胎等,还在实操中挑战S弯,展现出不凡的驾驶技巧。其中,王梓任在驾驶卡丁车时,汉服与现代科技的卡丁车形成鲜明对比,宛如穿越时空的旅者。黄老师在一旁细心指导,强调实操的注意事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安全驾驶。这堂课,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
汉服节不仅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魅力的舞台,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契机。让更多人喜爱了解汉服、喜爱汉服、推广汉服,进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月是二十一世纪学校汉文化主题月,除举行汉服节外,本月还有读书分享会,师生们在琅琅书声中对话先贤;打造以课本知识为蓝本的沉浸式千年文化穿越之旅;更将结合清明时令开展手作青团体验活动,在揉捻捏塑间传承民俗精粹……二十一世纪学校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现代教育血脉,让典籍中的文字化作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这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不仅让师生触摸到华夏衣冠的温度,更让“文化自信”四字变得具体而生动。汉服之美,美在形制,更美在精神。愿今日衣袂翻飞的少年,未来都能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言人,以豪迈之姿,让世界看见东方之美。
在二十一世纪校园,
传统与现代的星火正在交织,
而文化传承的故事,
永远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