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没有三原,我走不到今天”:三原如何改写“普娃”的“人生剧本”?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他曾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后劲生”。

十二年前,他刚刚入读三原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学习习惯不好,也没有学习兴趣,考试全班倒数。

十二年后,他本科毕业多年,做着新能源货车的相关工作,拿着不菲的薪水,准备去香港高校深造,已经收到了研究生offer。

“我家里人原本都以为我上不了高中。”回望来路,那些跌跌撞撞的脚印已化星光,他感慨到,“没有三原,我走不到今天。”

“我愿意用真名讲述我的经历。”杨沛伦说,“希望我的故事,能让和我当初一样迷茫、叛逆、自我怀疑的同学们看到未来。”

月考挫败,觉醒自省之心

他重订人生坐标系

2013年,小学“饱受学业折磨”的杨沛伦终于迎来了毕业。

彼时他对学习毫无兴趣,性格内向胆小,得过且过:“我们家里人都认为,随便摇号读一所公办初中算了,直到我在暑期小升初衔接班里遇到了一位很好的数学老师,他给我推荐了三原外国语学校。”

杨沛伦幸运地被三原录取了,从此开启了他和三原六年特别的缘分。

刚进初中时,他还没从小学的状态中走出来,跟不上学习进度,上课不仅经常开小差,还聊天讲话;课后,对新环境不适应的他也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

面对这样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班主任李冬泉老师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指责他,更没有直接找家长“告状”,反而给了他更多的关心和爱。

“李老师从不当众指责我,体罚也从来不会,都是课下找我单独谈心,很耐心地指出我的问题,帮我解决。”这刷新了杨沛伦对老师的认知,他内心的坚冰在一点点融化,自我审视的裂隙中透进了光。

最让他难忘的是,初一入学后的第一次月考,毫不意外他考了全班倒数。

“我当时真心感到非常羞愧,也很焦虑,晚上打电话回家,我妈妈居然没有生气地骂我,反而一直在鼓励我。”家人的理解给了杨沛伦极大的安慰,后来他才知道,是李老师提前跟家长“通了气”,让家长不要过渡训斥孩子,要“多安慰、多引导”。

这让杨沛伦彻底醒悟,他终于愿意逐帧回放过往的任性,将叛逆的棱角打磨成自省的刻刀,重新雕刻未来的成长坐标。

杨沛伦回校看望李冬泉老师合影

百名飞跃,铸就奋斗之魂

他解码学业底层逻辑

“后来李老师教了我们初中三年,我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对待所有同学都是一视同仁,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不仅会在思想上开导我们,还会在功课上辅导我们。”杨沛伦谈到,不止是李老师,在三原,每位老师都很尽心尽责。

三原的英语实施小班化教学,一个行政班,分为AB班同时上课。在英语老师朱老师的教导下,他从英文字母都识不全,到最后能够跟上三原英语课全英文授课,逐渐融入了三原的学习氛围。

“朱老师课上课下都很有耐心,每天都会找一些学生做口语辅导,我们B班二十多个学生,都是她一个个辅导过来的。”杨沛伦深感朱老师的不易,“周末,我们的英语在听说读写四个板块都有作业,她也会来监督、辅导、讲评。刚开始我英语听、说能力很差,朱老师看出了我的短板,她就利用晚自习单独辅导我的听力和口语,帮助我巩固基础。”

在各科老师的努力下,第二次月考,杨沛伦年级进步了170多名,可谓突飞猛进,性格也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

“其中有我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老师们的帮助。”他谈到,三原老师教会了他,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灰心,也不要反复纠结在一个问题上,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直面当下。

同时,“成绩不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唯一标准”,这也是他在三原深切感受到的文化价值,“进步成长的历程,比成绩本身更重要。”杨沛伦说。

直升突围,圆梦三原之路

他摆脱“成绩焦虑”走向人生坦途

因为初中度过了三年愉快而充实的时光,初中毕业时,杨沛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就读三原高中。

然而三原跟他想法一样的学生有很多,直升竞争非常激烈,“为了直升高中,我下定决心,必须要好好学习了。”杨沛伦开启了“卷王”模式。

“我记得特别清楚,直升考试前一周,我们寝室所有人白天上完课,回到寝室还要学到9点、10点。”他回忆到,“三原的老师特别负责,即使很晚了他们也没休息,都在寝室楼下一一回答问题,甚至要工作到11点,老师们都很耐心。”

直升考试当天,从天气到心情,从考试科目到考试状态,杨沛伦都记忆犹新,“我太想考进三原高中部了。”出成绩的晚上,他睡不着一点,收到学校的录取消息,他激动地跳了起来。

“我正好踩着线被录取。”杨沛伦笑道,他发自内心地认为,他和三原有着特别的“缘分”,每当他感到前路漫漫、不知所往时,三原都会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给他一次向上的机会。

后来,杨沛伦人生中经历过许多次考试,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能笑看风云、重振信心、整装前行。像一个江湖隐士,以琴匣收纳往昔荣辱,再背起月光与晨露编织的行囊,向更远的知识疆域跋涉。

“我家里人原本都以为我上不了高中,只能找个职高读,现在我不仅读完了本科,甚至还要读研究生、博士。”杨沛伦再次感慨到,“我不是说我今天有多成功,但没有三原,我走不到今天。”

“我和家人都特别感谢三原,在这里,老师们不会给学生贴标签,有的只是爱和包容。”杨沛伦在三原感受到的爱,让他将年少时摇摇欲坠的孤舟,锚定成破浪的帆船,此后人生每段逆旅都带着母校赠予的指南针——那是指尖拂过黑板时落下的星光,是走廊转角处老师微笑凝望的温度,更是包容与信任种在心田的常青藤,十二年攀援生长,终成托举梦想的云梯。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