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大中贯通”无缝衔接!川大附中“川大班”解锁顶配教育资源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去年,教育部等部门共同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完善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去年4月,四川大学游劲松副校长率队到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十二中)签署 “川大·川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议”,并设立“川大附中·川大班” ,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科学家潜质、科学素养突出的研究性英才。

“川大附中·川大班”建立一年来,人才贯通培养到底成效如何?今天上午(4月25日),川大附中举办四川大学·川大附中人才贯通培养实践成果展示活动。

“川大附中·川大班”班主任陈奥介绍说:“我们在川大的赋能和助力下,引导孩子们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工程、设计、科研、创业等领域深耕潜力,贯通成长路径。在这里,每个孩子在以川大为主体的专家团队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数据采集,从而找到梦想的通路:想成为卓越工程师或设计师的孩子,我们期待并帮助他们练就相关专业的基本功,涵养精益求精的工匠探赜深耕星火志。”

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副主任廖爱民表示:“今天很高兴能够被川大附中聘为科技副校长,其实是代表四川大学,我就有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代表川大学在和川大附中在“大中衔接”方面做很多事情。比如我们的川大班的建设,以及我们川大通识课程进川大附中。其实这样的合作还有很多,让我们大中衔接能够走深走远,使我们川大附中的基础教育能够更上一层楼。”

“川大附中的孩子考到川大以后也有一些特点,我特别欣赏川大附中的一点,那就是川大附中也传承了或者说带有我们川大的这个研究型基因。这一点呢,我们也很欣喜的看到川大附中的学生这方面的特色,这样的学生到了川大这样的研究型的大学,自然他就有了很雄厚的基础,对他后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实更关键的是,川大附中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发展出来的研究性特质自然会适应四川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对他将来在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而我们川大也更欣赏这样的学生,川大附中的孩子到了四川大学以后成长的会更快的。”

川大附中书记米云林表示:“我们的方向始终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红色方向;第二是素养,我们坚守全面发展、长于研究的素养基础,为川大提供研究素养更高的高中优秀学生,这就是我们要做的‘高大衔接’的两件重要事情。我们川大附中的孩子考到川大以后会适应的比较快,因为他们的高中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是全面发展,第二长于研究。因此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有了‘研究’的眼光,‘研究’的素养。只要他看到一件事,他首先就会提出问题,然后接下来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他会想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如果他能够转化成课程进行研究,进入到课程的研究当中最后得出相应的研究性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实践能力’”

米书记说:“所以我们的孩子,他由于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思维,研究的动手能力’都与众不同,所以他们到了川大去,一定会与众不同。”

川大附中2022届毕业生现川大华西临床医学八年制创新班学生兰奕谈到:“ 经历了大学三年的学习,我愈发体会到附中给我带来的是知识,是成长,更是精神。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校训感召下,立足于大学附中的定位,附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成长沃土。”

“首先,附中的研究型氛围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在大多数学校还在奉行磕题海战术、一心只读圣贤书时,附中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创新性地引入了研究性课程。”

“得益于附中对我们创新探索思维的培养,我在大学里面对科研训练时也不再和大多数同学显得那样陌生和手足无措,从起跑线便遥遥领先,因此取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创立项,专利一项和一篇论文在投的成绩。”

“第二,附中浓厚的学习钻研氛围让我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与‘填鸭式’‘赶鸭子上架式’的被动学习相比,川大附中的老师们非常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养成乐学好学的习惯,这份习惯不仅是利于更深刻的掌握知识,更是利于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同样,这份习惯与能力也一直伴随着我的大学生活。”

新闻背景:多年来,国内多所高校联合相关中学开始涉足大中衔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所谓大中衔接,通常指采用大学教师进中学、中学生进大学两种模式,意在促进大学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深度参与,并将培养过程向中学延伸。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