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教科书里的作家走进校园是种什么体验?阿来与龙泉西川汇锦都娃共话文学与生命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当语文课本中的作家走出书本,站上讲台,会是怎样的场景?

5月8日下午,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走进成都龙泉西川汇锦都学校,与师生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自然与生命的深度对话。从《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课堂解读到《尘埃落定》的创作秘辛,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文学巨匠的魅力,更在阿来“行走与阅读”的哲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旷野。

校园漫步:

文学大家眼中的教育细节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龙泉西川汇锦都学校承办,四川日报文艺评论工作室协办,旨在深化“书香校园”建设。下午3点,阿来在师生代表的陪同下,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体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试坐教室的桌椅,阿来老师感叹“现在的学习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太多”;在艺体、科创等多元课程场馆,他驻足观看学生制作的机器人模型;食堂里,分贝显示器的设计,让他觉得可爱;而走进学生寝室时,床铺上方张贴的孩子与家人的照片让他格外动容:“这种细节很温暖,既让孩子感到家人陪伴,也让老师更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

阿来对学校的教育理念表示高度认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的关怀。这些细节体现了学校对‘人’的重视。”

锦都对话:

文学是时代的回声

下午3:40,活动正式进入“锦都对话”环节。

主持人以阿来的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开场,学生代表用深情的朗诵带全场观众穿越时空,感受丽江古城的诗意。随后,龙泉驿区教育局局长曾涌致辞,强调“书香校园”是人文精神的沃土。

阿来以“文学如何回应时代”为主题展开分享。他回忆自己的创作之路:“我来自阿坝的小山寨,但文学让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尘埃落定》是对历史的追问,《云中记》是对生命的思考。我的创作,就是一场从高原到城市的精神跋涉。”

谈及《去有风的旷野》时,他特别提到:“化学家说,一副详尽的原子结构图也充满诗意。这让我思考,今天的诗意应该被扩张——它不只存在于传统的吟风弄月中,更存在于科学发现的每一个瞬间。自然不是遥远的象征,它就在生活的缝隙里。科学视角与诗意表达的结合,才能让文学更有力量。”

针对语文组老师提出的“文学作品中的敏感内容如何引导学生阅读”,阿来直言:“语言是载体,思想无边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背后的历史或人性内涵。”

互动环节,一学生提问:“《蘑菇圈》和《云中记》让我感受到自然的壮美,但生活在城市里,如何体会这种热烈?”

阿来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曾因胆囊切除手术在城市休养,却因此写下《成都物候记》,记录了21种花卉的物候变化。自然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观察与思考。”他建议学生“学会给自己开书单”:“读到困惑处,就去找答案之书。”

余音绕梁:

文学的种子在校园生长

龙泉西川汇锦都学校长期开展“大咖进校园”活动,此前曾邀请科学家、艺术家等与师生交流。学校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世界的多元可能。”

活动结束后,文学的涟漪仍在校园荡漾。

三年级二班的王珏潇潇说:“我将来也想当作家!我喜欢曹文轩的纯美小说,通过今天的活动也喜欢上了阿来老师的《去有风的旷野》,让我看到了更辽阔的世界。”

三班的王清雅则被“安利”了《云中记》:“原来灾难文学也可以充满希望。”

七年级的朱洪漪分享读后感:“《去有风的旷野》让我明白,生命的本质是热烈与共生。数学和文学一样,都是思维的舞蹈。”

活动在合影与签字中落下帷幕,但阿来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正如他所说:“行走与阅读是抵达远方的双翼。”在这场文学与教育的相遇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签名书籍,更在心灵深处埋下了追问与探索的种子。或许未来某天,这些种子将在他们的笔下,生长成新的“尘埃”或“云中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