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苏职中亮相教育部培训会分享经验 助力职教人文交流新发展

综合
关注
为高质量建设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实施好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助力打造具有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精通跨文化沟通、善讲中国故事的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2025年5月21-24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武汉经开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2025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专题培训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

本次专题培训会举行了开班仪式、中外人文交流形势政策报告、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指标解读、实验区专家讲座、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经验分享、现场研课、分组研讨、交流展示和结业仪式等。


来自宁夏、成都、青岛、深圳、广州、武汉等地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和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等约300人参培。四川省成都市青苏职业中专学校(以下简称“青苏职中”)党总支部委员、副校长唐勇,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王冰梅参加培训会。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陈磊、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谢长君、武汉经开区教育局局长熊白莉等出席开班仪式。

在开班仪式上,于长学指出,开展中外人文交流特别是青少年人文交流,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项目学校和一线教师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理解欣赏、交流互鉴、合作共赢”这一人文交流理念的引领作用和人文交流育人的功能优势,通过中小学阶段的人文交流实践,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在学生心中播撒国际理解与中外友谊的种子。

22日至2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衔代表杨进,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成都教育对外交流中心原书记、主任李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李红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雪萍等领导和专家围绕基础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相关主题进行了专题授课和点评指导。全体学员以任务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建设、课程活动设计、成效评价与成果转化为主题,通过分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交流。


22日下午,在学校经验分享环节,青苏职中作为唯一的一所职业中学,唐勇副校长以《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构筑职教育人高质量发展新势能》为题,介绍了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案例。“回顾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办学历程,概括而言,肇始于一个追问: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倡议下,职业教育何为?青苏职中何为?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自信、自强的信念和落落大方的交往能力,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课题;实践于三个阶段:心怀世界-自主摸索阶段(2009-2013),心怀世界-自主摸索阶段(2014-2019),对话世界-人文赋能阶段(2020至今)。”

他说,青苏职中坚持以“好瓷胜玉”为育人主张,构建“三位一体”价值定位,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互学互鉴,创新“专业+人文交流”双轨发展模式,通过举办国际班、突破教学模式、创新合作路径,增强专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资源共享水平,搭建定制交流平台,形成“开拓国际视野校本课程体系”;不仅如此,学校潜心搭建“三课”育人体系:以课题引领提升交流内涵,以课程融通打造交流范式,以课堂赋能聚焦专业成长,构建起一套以职业教育为本色,以人文课程为底色,以语言类课程为亮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体系;打造“讲好中国故事”城市范本,通过非遗传承平台、特色实践活动、接待友校来访,提升人文素养与交流能力;营造“国际范儿”校园氛围,实现人文与国际交融、特色与专业共生。

学校先后荣获“成都市向国(境)外正规高等院校输送高中毕业生工作优秀单位”“成都市国际化特色职业院校”“青羊区教育国际化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评定为“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究实验学校”,成为首批“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中意图兰朵”项目学校。学校清音社团节目《锦城诗韵话职教》受邀参加2023年亚洲教育论坛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大区展示,赢得与会嘉宾的一致赞誉。《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彰显职业教育品质》成功入编 2023年《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汇编》。

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是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打造的教育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平台,旨在通过资源引入和师资、课程、国际友好学校建设等,加强人文交流理念的教育、传播与实践,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对外开放。未来,青苏职中将不断拓展国际友好合作学校,创新国际理解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交流能力和水平,践行“职教出海”政策要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中外人文交流的“青苏实践”,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构筑职业教育高质量育人新势能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