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本家委会手册、最佳僚机奖……这场教师交流会,全是拿来就能用的“金点子”

综合
关注8月27日至28日,一场跨越1800公里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在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总校的8位骨干教师,与成都分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就师生关系、家校合作、同伴教育、课堂改革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本次交流会规模盛大,内容充实。8月27日全天为集中培训,设置了师生关系、家长关系、同伴关系、从教到学四大板块,共安排了10场主题分享、4轮互动环节和专家点评;8月28日则开展了11场圆桌论坛,涵盖个性化教育、课堂生态重构、学科融合、家校沟通等具体议题,每场论坛分两轮进行,确保教师能够充分参与交流。
这不是两校第一次联动,却是规模最大、内容最扎实的一次。“我们早已不是单向输送,而是真正形成了‘集团化运营、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学生共育’的良性循环。”一位成都校区参与培训的老师这样说道。
关系先行:
没有关系,教育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副校长、成都分校分管校长喻淑双在培训中指出,“德育的核心就是三大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同伴关系。关系没搞好,教育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他还提到,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资源过于丰富,教师不可能讲完所有知识,学生也不是电脑,无法单纯存储信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从‘教’转向‘学’,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未来的课堂中,老师课前提供资源,课中组织学习,课后个性化辅导。这种转变下,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双向的喜爱和信任关系。”
在培训会的第一天,老师们的分享也着重围绕“关系”来开展。

北京总校高中部年级组长、计算机教师刘亦柠老师以《活动搭桥,关系筑基,格局育人》为主题,分享了她15年从教、6年半班主任工作中积累的实操经验。
她提到一个典型案例:一名学生因托福成绩屡次不升反降陷入焦虑,却在参与学校音乐剧《哈密尔顿》的排演后,通过大量查阅原始资料、深入理解剧情,反而打通了英语学习的“任督二脉”,最终托福成绩大幅提升。
“活动育人带来的成绩提升是长期的、隐性的,但它教会孩子的是方法论、是换位思考、是打开格局,”刘亦柠老师强调,“这些素养最终会落地到成绩和升学上。”
家委会如何真正运转?
北京总校拿出了22本手册
家校合作如何不流于形式?北京总校初中部赵芳薇老师带来了令人惊叹的实操体系。

她们团队梳理出22本家委会工作手册,从章程、架构、选聘办法到议事规则,事无巨细,清晰明确。班级家委会由3-5名家长组成,向上延伸至年级、学部乃至学校层面,形成四级家委会体系,由党委书记、校长范校牵头推进。
“过去家委会成立了却不知道做什么,最后荒废了。现在我们明确告诉家长:你可以配合协调、组织学习、参与管理,”赵芳薇老师展示了一个班级家委会的案例:几位家长自发讨论班级发展议题,主动到校与老师深入交流,从“小初衔接”到“学生自我管理”“留学规划”,话题务实、氛围融洽。

“那天我们聊到天黑,家长说一定要合影留念。之后他们还把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发到家长群,那个班级后来一直特别团结。”
从“主理人”到“合伙人”:
班主任的角色蜕变
成都分校小学部袁莉老师是一位创校即加入的“老将”,她分享了自己从班级“主理人”转变为教育“合伙人”的心路历程。

“我希望我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班主任,我就努力成为那样的班主任——温柔而坚定。”她认为,与家长沟通的关键在于“求同存异”:“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孩子好。有些家长不懂教育,我们可以传递理念;有些家长是专家,我们更要虚心倾听。”
她特别提到北京总校初中老师展示的家委会细则:“第一反应是‘事情好多’,但再看家长那么乐意去做,说明他们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系统、高效、可操作的合作模式。”
打造最强班集体:
最佳僚机奖、吼叫声最大奖发挥大作用
刘亦柠老师还分享了一个“通过活动破解班级归属感难题”的故事。
一名学生因运动会报名不积极而抱怨“班级没有凝聚力”。她与学生一起设计了一系列“很酷的奖项”:最佳僚机奖、第一次尝试奖、吼叫声最大奖……“这些奖比第一名更酷,哪怕不上场,只是加油助威也能被认可。”
结果报名人数大增。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初抱怨的学生后来主动成立“雪狼王蒙特工队”,为新生分享学习与生活经验,带动了四五名同学一起参与。
“他从一个抱怨者变成了建设者,这就是格局打开的过程。”
独属于二十一世纪学校的京蓉联动:
不仅是“送课”,更是“共育”
两校之间的联动远不止于一场培训。
刘亦柠老师介绍,每年高中部夏校、教师封闭教研、线上备课组活动,京蓉两地师生几乎同步进行。“我们计算机组和成都教航模车模的老师一直在同一个群里,所有备课资源完全共享。”
北京总校与中科院的合作项目,成都学生同样可以参与。“已有成都学生通过遴选,去北京完成一周线下学习,后续线上跟进,最终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袁莉老师补充道,成都老师定期赴京交流,总校培训也通过线上向分校同步。“去年暑假我们去总校培训,七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就像重回高中时代,特别充实。”

主题分享后,老师们现场答题
为期两天的交流活动是一场绚烂的火花碰撞,28日的11场分论坛紧紧围绕个性化教育、课堂生态重构、家校沟通、学科融合等议题展开讨论。
正如一位参会老师所说:“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这场跨越1800公里的对话,不仅传递了方法,更点燃了信心——在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没有人是孤岛,而关系,才是最好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