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新学期“科学第一课”!石室锦官学子与诺奖得主面对面探索“大脑GPS”的奥秘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开学第一周,石室锦官中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教师”——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挪威科技大学教授爱德华·莫索尔(Prof.Edvard Moser)。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加强科学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号召,成都石室锦官中学在新学期伊始,隆重推出“启智创思讲堂”首期活动,特邀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挪威神经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教授(Prof.Edvard Moser) 走进校园,与师生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对话,为新学期的科学教育注入澎湃活力。

武侯区相关领导、诺贝尔奖得主国际科学交流协会代表、学校校级领导及干部、全体教师、学生与家长代表、对口小学学生代表等约千人齐聚石室锦官校园,共同见证这一国际学术交流盛宴。活动由成都石室锦官中学副校长陈琳主持。

这不仅是一场科学盛宴,更是石室锦官中学衔接国家战略、锚定科技前沿、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

启幕: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科学盛典

活动在极具川西民俗风情的“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中拉开帷幕,既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寓意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武侯区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张德才在致辞中指出,武侯区作为“全国高科技文化区”和“智慧教育示范区”,始终坚持把教育、科技、人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端科研资源的深度融合。“武侯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全力支持区内中小学与全球高端科研机构及顶尖科学家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搭建更广阔的科学教育平台,让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成为武侯教育的鲜明底色。”

石室锦官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良在欢迎辞中强调,学校依托石室千年文脉,始终致力于培养素养全面、勇于创新的未来人才。“启智创思讲堂”正是学校拆除校园与科学前沿之间的围墙,将顶尖科研资源引入日常教学的重要平台。邀请诺奖得主走进中学课堂,是学校推进科教融合、培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一步。

诺奖大师面对面分享“大脑探险”故事

莫索尔教授作为国际神经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以“诺奖·锦官·未来”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场深入浅出的微演讲。

他用通俗的语言,亲切地讲述自己如何以“探险家”的精神,一步步揭示大脑中“网格细胞”与“位置细胞”的奥秘——这一机制被誉为“大脑GPS”,彻底革新了人类对空间认知和记忆形成的理解。

他把科研过程转化为一个充满好奇与坚持的探索故事,深刻诠释“科学始于好奇,成于坚持”的精神内核。同学们跟随着他的思路,完成了一次对大脑认知地图的“巡礼”,也在心中埋下了“好奇、勇气、坚持”的种子。

对话:圆桌论坛与互动问答,激荡思维火花

随后的圆桌论坛成为思想交锋的高光时刻。

莫索尔教授与张良校长、高中物理教师李亚红老师、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好奇心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人工智能与人类好奇心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莫索尔教授指出,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人工智能虽能辅助科研,却无法替代人类的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是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曾涛教授从家长角度分享经验,提出要珍视孩子的提问,陪伴他们思考、查证、实践,营造家庭中乐于探索的氛围。

张良校长则从学校层面介绍了石室锦官在推动科学教育方面的三大路径:激发内在好奇、转变教学方式、在真实问题中开展探究。李老师补充道,物理教学尤其要注重通过实验和认知冲突点燃兴趣,形成“有趣→成就→意义”的动力链条。

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同学们借助同声传译,踊跃提问:“压力太大会对大脑有什么影响?”“人的意识能否脱离肉体实现永生?”莫索尔教授以真诚而富有启发性的回答,不仅解疑释惑,更激发了大家的科学想象与探究欲。

传承:科学与文化相融,点亮未来之光

活动尾声,学校向莫索尔教授赠送了由师生亲手制作的扎染作品,融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美学,象征学校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教授欣然题字留念,并启动“科学星火”灯光装置。随着第一束光亮起,同学们手中的灯光依次点亮,仿佛科学的精神与梦想在彼此之间传递、蔓延,寓意着光明与希望的接续。

张良校长表示:“邀请世界顶尖科学家走进校园,是锦官中学构建‘未来学家’成长摇篮、打造‘创新教育高地’的关键一环。我们坚信,与大师面对面所产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碰撞,远比书本知识更加深刻。”

未来,石室锦官中学将继续依托“启智创思讲堂”等平台,持续引入全球优质科教资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为国家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少年。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