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当诗歌遇上中秋:一场跨学科“诗会”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当诗歌遇上中秋:一场跨学科“诗会”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当皓月盈满苍穹,人间便有了千年不绝的诗意回响。中秋节,从《周礼》的记载中走来,于唐代成节,至宋代鼎盛,与春节、清明、端午并列为华夏四大传统节日。

月光所至,尽是团圆与温馨的注脚。 这一天,人们以月圆喻人圆,借赏月、品月饼、挂花灯之俗,将漂泊的思念凝为归家的脚步;更在桂香盈袖间,传递对自然的感恩、对家国昌盛的祈愿,让跨越千年的温情在血脉中生生不息。

今年中秋,这份古老的文化正被赋予崭新的生命力——

9月29日晚,三原外国语学校2025年“月满华诞 诗韵流长”中秋诗会拉开帷幕。初二年级师生和家长代表齐聚三原湖畔广场,邀诗词歌赋共舞,吟皎皎当空明月!

三原湖畔话中秋:

以景抒情让经典咏流传

由校舞蹈团带来的开场舞《月圆花好》开启了诗会的篇章,初中部校长廖骏驰携手数学、英语、物理等多学科教师带来中英文诗歌朗诵《月光漫院话中秋》,将中秋月色和对同学们的爱融入双语朗诵中,彰显学校外语特色,感人至深。

初二学生古典舞《洛春赋》,以汉唐舞风演绎中秋意象,让传统美学与现代歌舞交相呼应。

“遥想当年/写不尽连天炮火/而今天/当写顶天立地/坚不可摧……”三原学子带来原创诗朗诵《中秋咏怀 月满三原》,以学生视角感叹校园生活的来之不易,号召同学们珍惜时光、拼搏努力、报效祖国。

三组学生家庭带来亲子朗诵《月光下的中国》,以家国情怀为主线,传递“小家团圆,大国昌盛”的文化价值,深化家校共育理念。

还有《床前明月光》《明日歌》《少年狂》等歌曲串烧,情景剧《诗月共团圆》以苏东坡演绎团圆和传承的故事……穿越古今,探讨“团圆”内涵,为“月满华诞 诗韵流长”的主题写下奋斗的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中秋诗会上还增加了“诗词背诵挑战赛”“趣味猜灯谜”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最后,全场师生合唱《但愿人长久》,大家挥舞的手臂像一阵阵海浪翻涌,以诗为媒、以舞寄情、以歌咏怀,让三原学子在美育浸润中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

校长以明月寄语学子:

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梦想

“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我们成长路上宝贵的精神滋养。”三原外国语学校校长姜明贤在诗会上致辞,“诗歌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与情感,更联结着家国与天下。因此除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家国情怀的培育更是我们成长的根基。”

他谈到:“当我们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读到的是先贤们的一片丹心,当我们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时,涌起的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这份情怀将激励大家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梦想,让青春在奋斗中熠熠生辉。”

姜明贤校长寄语三原学子,让今晚诗会的明月成为同学们心中不灭的灯塔,“心中有明月,便有了清澈的理想,生活有真情,生命就有了温暖的底色,胸怀家国情前行,就有了无尽的力量。”他希望同学们以诗作伴,以梦为马,带着对文学的热爱、对祖国的赤诚,勇敢追梦,温暖前行。

跨学科教育的生动实践:

让千年月光照亮当代学堂

据了解,今年的中秋诗会是学校跨学科教育实践的一次探索。

名叫“诗会”,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筹备、仪式感满满的晚会。不仅有闪耀的舞台,华丽的灯光,还有亮闪闪的装饰立牌,将节日氛围拉满。在微风习习的三原湖畔,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意赋予了实景。

以诗为媒,同学们在诗会上纵情高歌,欣赏舞蹈,在活动中学到地理知识,学到历史典故,学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提升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素养。当课本中的经典篇章从纸页跃入舞台,当历史长河中的中秋意象与青春的声线交响碰撞,传统文化不再仅是尘封的记忆,更成为可诵、可歌、可思辨的“动态课堂”。

三原外国语学校追求“个体差异发展教育”,历来重视五育并举,除了此次中秋诗会活动,学校每年还会开展体育节、艺术·外语节、读书节、科技节的“校园四节”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我觉得学校中秋节诗会非常有意义,也办的很好!”初二10班的汪子云说,她在晚会上参与了开场舞的表演,和同学们准备了三周,“我很期待这次演出,同学们的掌声也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整场晚会氛围很热烈,我也被这样的氛围感染。”

“学习时用心专注、分秒必争;锻炼时生龙活虎、挥汗如雨;活动时积极体验、自信表达”的三原学子精神面貌在这场诗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中秋节,三原外国语学校和诗词歌赋的“约会”很成功!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