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程基因,构建“金字塔”式课程体系,成都铁中“立人”课程展现教改新貌

综合
关注10月16日,成都市铁路中学校(以下简称“成都铁中”)“立足‘双新’·‘立人’实践——成都铁中‘立人课程’研讨月”主题活动正式开幕。本次活动聚焦“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教育”,通过主题报告、课程展示、专家点评、区域联动等多种形式,全面呈现了学校在“双新”(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推进“立人课程”体系的探索成果与实践经验。

成都铁中教科室副主任 王琳
活动由成都铁中教科室副主任王琳老师主持。她以“底蕴深厚的金牛古道”与“呼啸驶来的未来列车”为喻,点明学校“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教育先行”的办学轨道。
出席活动的嘉宾包括:北京市101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董广海,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袁文,金牛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兼教科院书记、院长张有财,金牛区教育学会会长王萍,成都铁中党委书记胡铃冬,校长张礼洪,以及来自成都市第五区域教育联盟第19组成员学校、成都铁中教育集团成员校的领导和教师代表。

成都铁中党委书记 胡铃冬
成都铁中党委书记胡铃冬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学校依托铁路局背景的“科学与工程基因”,系统构建“立人课程”体系,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育人方式转型。他特别提到,学校已形成“金字塔式”工程科学课程群,涵盖基础通识、进阶项目与荣誉课程,为学生搭建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端创新的成长通道。
主题报告:成都铁中跨学科教育的系统探索

成都铁中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礼洪
成都铁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礼洪作题为《融合创新,培育未来——成都铁中跨学科教育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他从时代背景、课程构建、实施路径与典型案例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学校在跨学科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张校长指出,在“双新”背景下,跨学科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急所”——战略要点。他以“新凯来”芯片企业为例,强调跨学科人才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学校依托“立人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工程教育为特色的金字塔课程结构:
·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如工程模型、公用技术;
·进阶课程:面向有兴趣的学生,如人工智能、软件设计;
·荣誉课程: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如工程创新、智能制造。
学校还通过“向上贯通”与“向下融通”机制,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与高校的有机衔接,构建“五加四”“三加四”等贯通培养模式,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实验课程与项目研究。

张礼洪校长分享了学校跨学科教育的两大实施路径:
一是基于学科的主题式跨学科学习:如初中物理《家庭生活节能环保调查》项目,融合物理、语文、数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是基于任务的项目式跨学科学习:如高中选修课《飞机飞行的理论与制作》,融合物理、历史、生物、工程等学科,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随后,生物组蒋艳老师与付娅娣老师分别分享了《春兰组织培养》与《基于STEM理念的酵母菌细胞呼吸实验》两个跨学科课例。前者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引导学生提出设备改进建议;后者运用数字化实验手段,将传统定性实验升级为定量研究,荣获成都市论文与说课比赛一等奖。
专家点赞铁中实践:变革育人理念,形成示范范式

成都市教科院中学教育研究所所长 袁文
成都市教科院中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袁文在致辞中强调,成都铁中作为“双新”引领校,其跨学科实践“绝不是教学形式的简单变化,而是育人理念的深刻变革”。他特别赞赏学校“以学生立场、校本表达”将教育强国战略细化为每一堂课、每一次教研的生动实践。

金牛区教育学会会长 王萍
金牛区教育学会会长王萍在致辞中指出,成都铁中在推动工程教育、项目式学习等方面形成了“层次分明、路径清晰、可推广可借鉴的实践范式”,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跨区域交流:北京101中案例解码课程融合之道

北京市101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 董广海
北京市101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董广海带来的跨学科实践案例分享,为与会师生打开了一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课程创新之窗。
在《古柏课程》中,学生围绕千年古柏,融合历史、生物、地理与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开展考证、分析与创作,深化对文化遗产的理解;而在《水质检验与净水器制作》项目中,学生则从现实水质问题出发,整合化学、工程与数学等方法,完成检测、设计与优化,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两者均体现了在真实情境中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综合素养的教育价值。
两个典型案例从不同维度诠释了跨学科融合教育的精髓:既要扎根文化传统,又要面向现实需求;既要注重知识整合,又要培养实践能力。董校长强调,有效的跨学科课程应当建立在真实问题情境之上,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种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为成都铁中师生提供了宝贵的跨区域、跨文化课程融合视角,也为学校进一步深化“立人”课程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
“立人”课程课堂展示:多学科融合的生动实践
10月16日至17日,学校开展多节跨学科展示课,涵盖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包括:
·《生化“膜”法实验》——付娅娣(高中生物)
·《探究土壤质地》——吴志航(高中地理)
·《中国乐器》——杨茉(初中物理)
·《探秘原电池》——余淼(高中物理)
·《生化秘籍DNA》——何娇娇(高中化学)
·《工程类课程展示》——与浙江大学控制学院合作项目成果
每节课后均有省教科院相应学科教研员进行专业点评,进一步提升课程实施的学术性与实效性。

本次“立人课程”研讨月活动,不仅是成都铁中在“双新”背景下课程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学校推动育人方式转型、响应教育强国战略的坚实一步。通过跨学科融合、学段贯通、区域联动,成都铁中正以“铁道精神”为引领,铺设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创新轨道,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