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驱动教育范式变革 天鹅湖小学校本科研开新篇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当AI叩响教育的大门,科研,便是驱动教育范式变革的核心引擎。10月29日下午,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及成都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在天鹅湖小学交流中心如期举行。

本次会议特邀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干部鄢春苗老师、四川省教育学会高中专委会副秘书长谢远净、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兆迪担任课题指导专家。学校钟月函副校长、张宇副校长、曹小娟副校长及课题组成员全程参与,会议由科研室胡超主任主持。

开题

专家引领,

校本科研开新篇

科研是教育的灵魂,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引擎,天鹅湖小学始终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导向,通过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推动教育创新。

会议伊始,胡超主任介绍了与会专家和议程安排,并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整体推进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随后,鄢春苗老师宣读了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及成都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通知书。此次,天鹅湖小学共有两项课题获得立项,分别为:省级课题《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策略研究》,以及市级课题《学校智能教育技术装备提升校园安全管理实效的案例研究》。

此项课题的立项不仅是学校科研工作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标志着天鹅湖小学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进入新的探索阶段。

聚焦

高位引领,

理论与实践共生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课题汇报上,课题组谭鑫老师从国家战略、政策导向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宏观背景出发,提出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支撑。

“当前教师在AI认知、应用与伦理三方面存在不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融合模式开发、分层知识体系建构、动态评价机制设计”的总体思路。”谭老师介绍道,研究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一是从“技术应用”转向“素养融通”的创新视角;二是构建起人工智能课程与AI教研双轮驱动的实践机制;最后是研发的动态化,以及数据驱动的AI素养评估体系。

三位专家给予本课题高度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谢远净老师表示,课题定位准确、框架完整,但“素养提升”还需通过科学量表与数据验证支撑,应进一步细化检测工具与阶段评估机制。

鄢春苗老师认为,研究逻辑需更紧扣“核心素养导向”,使教师AI素养提升与学生发展形成内在呼应,同时在政策分析中补充“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等最新文件依据。

张兆迪老师从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角度切入,提醒课题组聚焦实践层面的问题解决路径——要以“教育痛点”为导向,让AI技术在真实课堂中“用得上、用得好”。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具备前瞻性与实操性,若能在数据采集、成效评估及伦理教育三个方面再深化,将对小学教师数字化素养建设形成示范效应。

《学校智能教育技术装备提升校园安全管理实效的案例研究》课题组蒲实老师从校园安全管理的现实痛点出发,提出以AI技术构建“事前预警、事中协同、事后追溯”的立体化管理体系,从而打通安全管理中的“数据孤岛”,以安全中枢平台为依托,实现风险防控智能化与校园治理科学化。

在随后的点评环节,谢远净老师建议研究聚焦“装备如何被教师有效使用”这一核心问题,突出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鄢春苗老师强调要加强模型构建的逻辑性,明确技术平台、德育、安全三大支撑体系之间的层级关系。张兆迪老师则指出,研究应回归“教育装备的应用实效”,结合案例验证智能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改进成效。

专家们在点评中表示,该课题契合教育信息化与平安校园建设的时代命题,选题方向具备现实紧迫性,研究成果有望形成可推广的智慧校园建设范式,为超大规模学校的现代化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

表态

凝心聚力,

推动课题高质量发展

科研不是远离课堂的纸面文章,而是回归教育本真的探索之旅。

专家点评后,张宇副校长代表课题组进行了表态发言。他表示,科研之路既是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也是学校办学品质提升之路。两项课题的成功立项,是学校科研实力与教师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当AI与教育相遇,当技术与育人相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智能的校园,更是充满可能性的成长图景。”

此次开题论证会从理论探讨到实践路径,从政策导向到教育创新,展现了学校科研团队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开阔的教育视野。专家们的精准指导,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也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强化专家指导、过程管理与成果转化,全力保障课题顺利推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