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AI时代,课堂如何实现“人机共进”?石室成飞中学这场活动的回答亮了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技术能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AI如何赋能教学?在效率与育人本质之间,边界何在?

11月25日,在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举办的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主题研讨活动、成都石室中学教育集团系列研讨活动暨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第三届教学节(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专场)上,通过专家讲座、示范课展示与跨学科研讨,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度探索。

开幕致辞:

当AI走进课堂,什么该变?什么不该变?

解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核心命题

活动以“智焕课堂,育见未来”为主题,在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副校长文志平的主持中拉开帷幕。教育因改革而新,课堂因科技而活,他指出,本次活动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课堂的深层链接。

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邵开泽在致辞中强调,活动不仅是区域“人工智能+教育”的验证场,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辨。“人工智能是互联网之后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技术变革,需以积极心态接纳,但必须坚守教育本质,兼顾数据安全与真实内容,”邵院长指出,“我们要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共生共创,而非盲目追逐技术泡沫。”这一观点为全天研讨定下理性而开放的基调。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间则从全局视角表达了期待:“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我们必须主动拥抱这一变革。成都教科院将通过开展专题研究、组织专业培训、搭建展示平台等方式,为师生提供专业支撑和资源保障,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希望老师们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框架,共同创造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60年薪火相传,航空基因铸魂,三年石室领办,从成飞子弟学校,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从全国航空特色品牌校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石室成飞中学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石室成飞中学党总支书记王东以“智焕课堂·育见未来”八个关键字向来宾们分享了学校的实践路径:“以智能技术激活教育新生态,将工具层面的智能升华为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重塑课堂样态、重构教育生态,实现课堂模式的深度变革与教学体验的全面优化。课堂既是筑牢人机协同的主阵地,也是探索人机协作的试验场,更是守护与传承文化根脉的精神高地。”

他说,“面向未来的教育,应以素养培育为核心锚定育人方向,在教育全过程坚守教育本真——以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以情感浸润涵养人格,关注并看见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敏锐预见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唯有如此,方能在变革中开辟教学新路径,创见以人为本、智技融合的教育新境界。”

专家洞见:

AI如何促进因材施教?

怎样实现“人”“机”共进?

卫晋丽:基于数据循证的精准教学实践探索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副校长卫晋丽以《基于数据循证的精准教学实践探索》为题,剖析了AI如何破解传统教学痛点。她开篇点明时代背景:“2025年是智慧教育元年,教育必须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 她指出,传统教学分析依赖经验与有限样本,而AI能实现“数据采集的广度、平度、深度和精度”。以英语教学为例,AI可构建循环诊断模型,精准定位学生阅读障碍;在写作辅导中,AI生成读后续写范文,使反馈时效从“数日缩短至分钟”。更关键的是,她提出“数据+专家”双评融合机制:通过无感采集课堂语音、行为等多模态数据,再结合教师解读形成闭环优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从经验驱动的模糊估计,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诊断,”卫晋丽副校长总结道,“但技术只是工具,教师需秉持‘大成智慧’,注重跨学科融合与人文素养培育。”

毛道生:人工智能时代,“人”在课堂的存在

成都石室中学党委书记、石室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毛道生的讲座《人工智能时代,“人”在课堂的存在》则充满哲学思辨。他犀利发问:“如果AI只是精准投喂知识,与灌输教育有何区别?”

他强调,工具的价值在于服务人的发展,并以粉笔为例类比:“粉笔的核心是呈现思维过程,而非书写本身。若课堂只剩PPT的结论展示,便是思维的退化。” 毛道生书记提出了AI与课堂关系的三重境界:从“机进人退”的担忧,到“机进人在”的平衡,最终追求“机进人进”的协同。他警示,需警惕技术固化对人性丰富性的遮蔽,“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与初心性”。

为诠释人机共进路径,他分享语文课案例:学生先独立翻译《诗经》,再与AI多轮翻译对比,通过小组辩论、教师引导,最终实现“批判性吸收”。“AI应成为‘有益的第三者’,促进师生深度互动,”毛书记说,“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AI的思维,而非依赖其结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原认知能力,比掌握技术更重要。”

一线课堂:

2堂示范课+14门学科

看老师们如何在课堂中应用AI

随后,两堂精心设计的AI赋能示范课率先登场,让这场教育盛会深入到一线课堂。

马亚娟老师的英语写作课,呈现了一场与AI“豆包”从合作到超越的探索。学生不仅借助它获取梵高《向日葵》信息、拓展句型,更在真实的写作训练中,亲身体验并反思了AI在情感深度与原创性上的“不能”。这堂课成功地将AI从“信息工具”转变为引发深度思考的“思辨伙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共进”。

物理课堂上,羊焓熙老师带来的《利用传感器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电路》同样引人入胜。学生们在AI模拟实验中自主搭建电路系统,实时数据分析和智能反馈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可感。

两堂课结束后,授课教师分别进行了深入的教学阐释,成都市英语教研员李兴勇与物理教研员林绍乾则从专业角度进行了精准点评,共同探讨了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多种可能。

这只是本次教学节的序章。紧随其后,14个学科的人工智能课堂展示全面展开,全景式呈现“人机共进”教育新生态在中学各学科中的生动实践,见证技术赋能下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

全天活动立体呈现了AI赋能教育的多元路径: 工具层——AI实现精准诊断、资源推送与流程优化; 伦理层——需警惕数据安全风险与技术依赖,坚守育人主体性;发展层——未来教育的竞争力在于“人机协作能力”,而非技术本身。

正如毛道生书记在分享中所言:“我们要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育人初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不变;回应时代的方式必须求变。”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终归是一场关于“人”的探索。在技术狂飙中保持理性,在变革浪潮中守住初心,方能真正让科技与人文在教育领域交相辉映。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