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教育

聚焦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成都高新云芯学校亮相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11月2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福建省厦门市大同小学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微论坛在四川天府新区成功举行。作为论坛“综改正前方”板块的41场微论坛之一,本次活动以“‘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新课标背景下实践育人的落地与创新”为主题,汇聚全国专家、校长与教师,共探实践育人的体系构建与路径创新。成都高新云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马飞山作为论坛特邀嘉宾出席圆桌对话,深度分享云芯学校的顶层思考与实践体系;青年教师代表杨瑾楠亦在大会发言环节精彩亮相,展现了云芯教师的实践智慧与思辨活力。

马飞山校长:教师是实践育人的关键,

学校是“敢实践”环境的塑造者

在圆桌对话环节,马飞山校长开门见山地指出,推动教学变革的真正核心在于教师,而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敢实践、会实践”的系统环境,促使教师从“被动做”转变为“主动试”。会上,他分享了云芯学校为此构建的三层支撑体系:

01

价值引领,让实践“有方向”

学校以“点燃每个生命的无限可能”的育人理念为总纲,通过“党建引领—部门统整—双线并行”的组织架构,为教师提供清晰的实践路径,并以多元评价和专项激励,让敢试敢做的老师“得实惠”,获得专业成长的真实获得感。

02

搭建舞台,让实践“被看见”

云芯学校着力营造开放包容的教研文化,让跨学科研讨成为常态,并通过学术节、科技节、教师沙龙等一系列展示机会,让师生每一次有价值的实践都能拥有闪光的机会。

03

链接资源,让实践“有支撑”

学校主动对接政府、高校、社区及企业资源,为教师开展跨学科协作提供真实情境与专业保障。马校长特别提到了与西园街道联动的“最美花园”项目以及与英特尔合作的“安全童行”项目,这些成功的案例充分证明了真实资源注入为实践育人带来的巨大能量。

聚焦PBL:

教师核心在于引导发现真实问题

话题聚焦到学校广受好评的PBL项目时,马飞山校长强调,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最核心的能力是“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真实世界、发现真实问题”。他认为,这种能力是将知识学习引向实践应用的起点。

面向未来,他公布了云芯学校带领教师深化PBL探索的三条清晰路径:

推行“主题式研修”

下学期起,将围绕“智能生活”、“校园改造”等真实主题,组建跨学科教师工作坊,让教师像学生一样,在亲身参与和带领项目的过程中实现“做中学”。

设立“项目孵化器”

学校将设立PBL种子基金,任何教师团队的创新构想均可提交方案,通过论证后即可获得时间、经费和专家支持,让优秀的实践从创意中自然“长”出来。

推动“成果沉淀”

系统梳理已实施的优秀项目,构建具有云芯特色的《PBL项目案例库》和《实践指南》,让经验可复制、成果可传承,逐步形成支撑学生素养成长的校本课程体系。

教师声音:

杨瑾楠阐释“创”的育人价值与实践智慧

云芯学校青年教师杨瑾楠作为学校实践探索的代表,在论坛的“辨思开放麦”及“辩理同盟说”环节发表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云芯学校杨瑾楠老师在论坛的思辨环节中,围绕“创”这一关键词发表了深刻见解。她开宗明义地提出那个叩问教育本质的命题:“创造创新是最难的,也是对我们所有教师最高阶的追问:‘今天,你的学生创造新价值了吗?’”

在关于“用”与“创”关系的深度思辨中,杨老师进一步指出,“‘用’确实是‘创’最直接的价值尺度”,但教育者不应仅以即时的“有用”来框定所有创造,也应珍视那些看似“无用”却蕴含潜力的探索性创造。

随后环节,杨老师以我校“安全啄木鸟”跨学科项目为例,生动诠释了“用”如何引导“创”的方向。并强调“用”引导了“创”的方向,让创造扎根于现实土壤,产生了真正的实践价值。

杨老师的发言,既有对教育价值的高阶追问,亦有对实践路径的清晰洞察,生动展现了云芯教师在育人方式变革上的深刻思考与积极探索。

本次论坛,云芯学校从校长的系统架构到教师的课堂洞察,全面展示了在“实践育人”道路上的深入思考与扎实行动。未来,云芯学校将继续以真实问题为起点,构建“做—用—创”螺旋上升的育人生态,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点燃自己的无限可能!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