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涓在2025数博会发声:数据全链赋能产业 驱动新质生产力培育

综合
关注8月27日,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拉开帷幕。在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以“数赋产业动能,智攀创新高地”主题,围绕数据赋能和AI应用,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实践,解读数据要素在产业升级、创新变革与市场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思路。
数据成新质生产力核心支撑,多领域实现全链赋能
江小涓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路径——技术突破、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产业升级,均与数据要素深度绑定,要么依赖数据要素,要么生产数据,要么是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这在当前产业数字化实践中已得到充分验证。
在制造业领域,我国规上工业企业约80%的生产环节已实现不同程度数字化,且数字化正开始从基础的“描述分析”向更高阶的“诊断分析”“预测分析”“规范性分析”进阶。例如,从初步识别产品问题,逐步发展到预判设备故障、优化产线运转效率,产业数字化深度持续提升。
服务业是数据嵌入成效最显著的领域。医疗方面,帕金森病患者植入芯片后的参数调整,已从过去“每年4-5次、每次4-5天、花费2000-3000元”的线下模式,升级为远程解决,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旅游领域,依托50余个国家单方面免签政策,游客获客、全程服务、支付场景推送等全流程实现数字化重构,效率提升达数倍至十几倍。
消费与国际贸易领域同样受益于数据赋能。针对消费“长尾人群”的小额金融服务,凭借数字技术与AI支撑,提升产业效率,实现商业可持续;国际贸易通过AI预判需求、贯通“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数据链,在全球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推动贸易规模突破历史新高。此外,在绿色转型中,数据技术通过实时计算绿能发电量、用电需求、电价等海量信息,实现绿能消纳最大化,为电网稳定与能源结构优化提供技术保障。
数据+AI重塑创新范式,破解科学研究“维度难题”
演讲中,江小涓提出,当前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正涌现“数据AI驱动”的新范式,这一范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创新中的“维度灾难”与“知识负担”,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动力。
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人类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但传统手动测定三维结构效率极低。2021年至今,依托数据技术已成功破解2.14亿个蛋白质三维结构,结合湿法验证,极大推动医学、材料科学发展。在产业研发领域,化合物筛选、电池材料研发等场景中,数据与AI技术替代传统“盲筛”“高通量筛选”模式,使电池材料单位重量电量容纳能力实现数倍至十几倍提升。
江小涓强调,数据驱动创新并非替代理论驱动,而是形成“理论的驱动+数据的深查”双轮驱动格局。对于理论层面已明确方向但长期难以突破的领域,数据驱动正成为“创新涌现”的核心力量,且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探索。
数据要素市场化需破两大痛点,协同构建发展生态
针对当前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瓶颈,江小涓认为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并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破局路径。
其一,企业数据共享存在“激励缺失”。企业因担心竞争劣势与信息泄露,不愿开放核心商业数据,单纯“号召开放”难以奏效。她建议,需建立一种“激励相融机制”,通过政策设计让企业在数据共享中获得实际收益,平衡数据开放与商业利益。
其二,数据资产化存在“闭环断裂”。当前数交所的登记、估值、入表等环节多为“内部循环”,尚未接受市场化验证。江小涓认为,判断数据资产化模式是否可持续,关键看两个“市场化对接”:一是数据能否按评估值实现交易,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认可数据资产价值并提供贷款。唯有打通“数交所-市场主体-金融机构”链路,数据资产化才算真正落地。
在演讲的最后,江小涓呼吁,数据要素发展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做好引导与服务,构建“容错环境”,鼓励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让数据在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释放更大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