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与公园城市 四川天府新区微短剧企业沙龙圆满举行

综合
关注3月28日,“剧”力天府——四川天府新区微短剧企业沙龙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作为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都市系列专场活动,由四川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四川天府新区天府数字文创城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成都)网络视听基地(四川天府新区)、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四川天府新区)承办,汇聚30余家视听领域的企业代表。沙龙以“构建微短剧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围绕文旅联动、AIGC赋能、共建产业基金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开启了天府新区在全国微短剧产业布局中的关键一步。

实地探寻,公园城市本身就是天然摄影棚
活动当天下午,嘉宾们先后参观调研了麓湖生态岛、CPI商业社区、天府新区规划展示厅、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天府像素太文化产业园等点位,感受了天府新区优良的人文生态环境与国际范城市氛围,了解了天府新区的发展理念、生态格局、城镇空间结构、产业体系等。
爆火出圈的四川话版本的微短剧《家里家外》,取景拍摄地正是四川天府新区的正兴街道、太平街道。不仅如此,《熊猫计划》《紧急公关》《前任攻略三》等影视剧都曾在天府新区取景拍摄,今日活动嘉宾参观点位都是取景地。这些成功案例印证了:公园城市本身就是天然摄影棚。

主题沙龙共话“微短剧+”,产业未来引发深度共鸣
随后,沙龙座谈环节在天府新区富森美天府直播港举办,天府新区文创会展局文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天府数字文创城“微短剧、网络直播、谷子经济、数字文创产品”3+1产业细分赛道,重点介绍了微短剧产业“一园一生态””建设布局、配套政策及服务体系。
此外,座谈针对“微短剧×文旅消费联名开发”、“AIGC技术赋能工业化制作”、“产业基金共建合作”三大话题展开,引发企业代表积极讨论互动。
在“微短剧+文旅”的探讨中,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微短剧具备天然的“场景即内容”属性,是激活文旅资源、推动城市品牌传播的有效路径。企业代表分享了“文旅为主、短剧为体”与“文旅、短剧双向赋能”的思路,通过短剧带动景区曝光、联动门票产品和旅游线路,打造“内容+消费”的转化闭环。并建议政企联动打造“剧游联动试验田”,在IP联名、文旅导流、衍生品开发等方面探索创新合作模式。

关于AIGC技术应用方面,企业代表认为AIGC可显著降低剧本创作、配音剪辑、字幕翻译等环节的制作成本,提升短剧制作效率,特别在多语言配音、海外发行等方面成效显著。天府新区表示未来将探索“AI编剧助手”与方言植入等本地化工具开发,形成“技术+政策+平台”的工业化制作生态。
关于“产业基金”议题,天府新区正推动设立微短剧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优质IP、初创团队与内容生产,多家企业表达了参与基金的共建意愿。未来基金将结合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投向,助力天府新区打造西部微短剧产业高地,实现“从投资到转化”的全链条价值闭环。
微短剧“3+1”配套机会清单,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
微短剧的爆发不只需要创意人才,更需要能快速将创意转化为爆款的产业生态。天府新区正在打造的,正是一个“让内容找到场景、让流量遇见产业”的闭环。

活动期间,天府新区重点介绍了在此次网络视听大会期间发布的“3+1”微短剧产业配套及机会清单,包括场景、酒店、产业服务、空间载体等四类内容资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机会清单”中的产业园区,如天府像素太文化产业园、兴隆湖科技融合转化基地、蓉港创智园、富森美天府直播港等,构建起了天府新区“一核驱动、多点支撑”的网络视听产业发展格局,企业可实现“创意生产布局天府数字文创城、商务运营辐射中心城区”的产业协同办公模式。
政企协同发力,共绘微短剧产业新图景
当前,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新风口,已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与内容潜力。天府新区以本次沙龙为契机,释放出坚定支持产业发展的信号——通过“场景+政策+服务+资金”一体化布局,构建西部领先的微短剧产业生态体系。
天府新区文创会展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天府新区将以‘24小时在线、365天护航’的服务精神,争取把今日活动中企业提出的好想法转化为落地项目。让天府微短剧‘破屏出圈’,让世界听到天府文化的时代新声。”
后续,天府新区将持续迭代“剧力天府”共享平台机制,构建政企共创、内容共育、价值共赢的高效生态平台,为全国微短剧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天府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