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有大爱!全国抗疫表彰名单背后的“成都力量”

红星新闻
关注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其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梁宗安等35人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个集体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梁宗安等5人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等4个集体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
其中,有20余名先进个人来自成都,他们之中,有医护人员,有人民警察,也有媒体记者、普通市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党委等成都的医疗机构等荣获先进集体。
这份名单背后,是成都这座城市,在疫情中所展现出来的“成都力量”。
[坚守]
战疫初始很多医护以医院为家,
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疫情初始的成都公卫中心

疫情初始,凌晨一点的成都市公卫中心
战斗打响在1月11日。
从武汉返蓉的杨先生,因为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引起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的注意,医生遂第一时间上报,并迅速将他隔离。彼时,是距离国家卫健委确认四川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10天前。
各级卫健和疾控部门的办公室灯光,开始长明至深夜。
1月16日,杨先生转院至成都市公卫中心。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那群历经非典、禽流感、汶川地震、H1N1、H7N7的“老兵”们,再一次投入到新冠疫情的狙击战中。确诊病例不断上升,他们把物资储备至5月,将一栋新大楼改造出370张床位,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2月底,四川的确诊病例突破500。其中,成都确诊143例,均由成都市公卫中心接诊。医护们冒着感染的风险的防护服的闷热,高强度工作,该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临时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陈红回忆,很多医护当时以医院为家,平均睡眠时间每天不足4小时,“夜间如果患者病情变化,我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病房”。
彼时,红星新闻曾进入成都市公卫中心的隔离病房,记者看到,年轻的医护们也纷纷立下战书,专家的远程会诊直连病房,病例们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和记者点头问好。
医联体继续发挥着作用,从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到各成都市市级医院,再从市级医院到各区县级医院,优质的医护人员互相补充、默契配合,全面夯实着抗疫的大小战线。许多医院的发热门诊,开始几十上百份的收到奶茶和点心,这些匿名的市民知道,危难之时,谁在负重逆行。
1月29日,经过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的杨先生治愈出院,他又成为了四川首例治愈病例。杨先生欣然接受了十几家的媒体的群访,在镜头面前,他展示了写给医护们的手书感谢信。
如今,成都市公卫中心累计治愈240人。自1月16日接到第一例疑似病例开始,到3月19日送走最后一例本土病例,在这过去的63天里,这家传染病医院的数百名医护人员经历着一场场生死救治,与病毒进行着较量。
清零那天,几名康复患者手捧鲜花,脸上轻松无比。医院大门旁的草地,一群护士站成了两排,摆出一个大大的“V”字,前方摄影师摆着手势按响了快门。那一刻的轻松同样属于她们。
[出征]
“12年前四川有难,他们帮助过我们。
现在他们有难,我也要报恩”


出征
千里之外的武汉,确诊数字在封城后爆发式上涨。
成都的各级医院里,成千上万封摁着红手印的请战书,也投递至他们的负责人手中。正月初一凌晨,138人收到出征武汉的通知,许多人搁置下和父母约好的团聚、和未婚妻约好的婚礼,阔别年幼的儿女,一大早即从全川集结至成都,踏上未知的逆行。
“妈,我要带孩子们去海南玩,老家太冷了。”大年初一凌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张传涛,接到了医院集结出发的通知,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故作镇静,不得已说了谎话,但没等电话打完就挂断了,因为声音已经哽咽。母亲等这次春节团圆,已经等了8年。
第一站,他们战斗在距离华南海鲜市场只有1.5公里的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他们说:“12年前四川有难,他们帮助过我们。现在他们有难,我也要报恩。”
一个月的时间里,四川共派出10支医疗队,共计1463人奔赴武汉。他们分别支援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国博汉阳方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武汉市武昌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雷神山医院等医疗机构。华南海鲜市场的首轮消杀工作,也由四川疾控队参与完成。
随队出征的红星新闻记者看到,进入重症隔离病房之前,很多医护习惯站在窗前深呼吸,这让他们感觉特别舒服,“接下来的几小时,要想这样畅快地吸口气都是一种奢侈。”防护服一穿,至少四五个小时,异常闷热,往往几分钟就会全身冒汗,起雾的护目镜让能见度只有一两米,期间一口水都不能喝,但他们从未退缩。
成飞医院医生李倩先支援武汉国博方舱医院,当收到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求援信息时,她又毫不犹豫顶了上去。她忘不掉一个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婆婆,会在几个小时之间各种指标急剧下降,“这个病毒非常狡猾,很多情况难以预测,还好我们把那个婆婆抢救了过来。”

成都医护在武汉

成都护士在武汉
“我第一天进入方舱医院的时候,看到很多病人的情绪比较低落,有的盖着被子不怎么说话,有的用塑料袋把自己的区域遮挡起来……”在武汉国博汉阳方舱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护士龙胜男为了拉近医患距离,曾带领大家跳起手语舞——《你笑起来真好看》。没想到,后来越来越多的病人加入,当她再进入方舱医院工作的时候,患者们会说:“龙老师,是你吗?我们很喜欢你的乐观开朗……”
也是在这场逆行的征途中,后方成都全力支持前线,一车车爱心人士组织企业捐赠的物资,被逆行的志愿卡车师傅护送至武汉市民和四川援湖北医疗队的手中,新鲜的蔬菜瓜果开始端上封城之下武汉人们的饭桌,“续命”的自煮小火锅,也堆满了医疗队驻地的大堂。
战疫73天,“川军”共收治患者2163人,全部撤离武汉前夕,仅剩48人未出院。阔别来自各省市的数万名战友,武汉“大会战”告捷也意味着全国抗疫的阶段性胜利。“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号角开启了抗疫的下半场,而成都,又在其中担起重任。
[外防输入]
成都闭环式管理
杜绝二代传播病例

外防输入,成都防疫工作人员坚守在机场
一边,是2020年上半年,成都双流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595.2万人次,全国排名第一;一边,是从6月8日起,成都新增成为“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指定第一入境点”。
航班起降,往返复来,背后是千万级人口城市的安全。外防输入,成都面临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9月7日24时,成都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66例,其中境外输入121例,全部为一代病例且在第一时间被发现,无二代传播病例。
成都,成为抵御新冠病毒境外输入性病例的第一道大门之一,而双流国际机场,则是这道大门上的密码锁。
从归国航班起飞的那一刻,机场、海关,市、区县、街道、社区,酒店,医院,严守每一个岗位设置,在外防输入的链条上,形成闭环式管理,堵住每一个可能的关口。
全市12个区县,根据入境航班信息分工,平均每个区县对应一趟航班。
飞机落地,航班停靠远机位,海关工作人员登机,筛查每一位入境乘客的《入境健康申明卡》,排查是否有发烧、咳嗽等症状的乘客,并先期处理。随后,由摆渡车,将抵蓉入境的200多名乘客运转至海关大厅。
在海关大厅,着一级防护服的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到位,再次对乘客进行体温检测,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史调查,抽取血样做血清抗体检测,并做鼻咽拭子核酸快速检测。
如果有发热的、或者健康申报表有症状的旅客,移交对应负责区县卫生健康局,由临床医生进行现场检查、疾控中心进行流调后判断,需要送定点医院进一步检查的,由疾控中心通过机场医救中心120救护车,直接送至区县医院感染科。
而在隔离酒店门口,辖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做好了入境乘客的行李消杀准备,每一位乘客在接受全身消毒、安全脱除自带防护服,更换新口罩后,办理酒店入住,接受14天集中隔离观察。
除每日两次体温监测外,抵蓉入境当日,隔离第6日、第12日,乘客接受三次核酸检测呈阴性,发放解除隔离通知书,解除隔离。
至此,入境乘客“闭环式”管理,画上句号。
排查入境人员是否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史,直接关系到,能否堵住境外病例输入。压力,不可谓不大。
“相比于确诊患者,对于医疗机构,难度更大、压力更大的,是疑似患者的排除。”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华西医院空港医院副院长钟刚介绍说。
今年5月,一位30多岁的旅客在海关处的核酸检测呈弱阳性,作为疑似患者,直接从机场转运至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感染的病原学‘金标准’,但这种检测方式对环境、运输、操作要求较高,呈现出特异性较强、灵敏度偏弱的特点,容易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结果。”钟刚解释说,后来的诊治方案,新增血清抗体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以加快对疑似案例的筛查速度。
“疑似或者高危患者到医院后,有咳嗽、发热,CT检查肺部也有炎症,但确实不像是典型的新冠肺炎症状。”钟刚说,因为普通的感冒发烧,也会出现类似症状,但排除“无症状感染”这颗炸弹,却不是那么容易。“最后这名乘客在病房治疗了20多天,6次核酸检测、5次血清抗体检测,确实没有任何症状了。”钟刚说,这还不够,检测结果上报区、市卫健部门、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指挥组,最终才能确认,排除“无症状感染”。
“这是中国效率,爱你们,爱祖国。”7月21日,顺利入住双流区定点隔离酒店的李朋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今年25岁的李朋杰,在俄罗斯联邦国立舞台艺术学院攻读博士,他说,等待回国的这一刻已经数月,当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看到热情周到的防疫人员,“见到亲人了。”

留学生李朋杰为祖国点赞

成都市核酸检测工作人员
[走出去]
抗击新冠肺炎成全球大事
曾为意大利等国的防疫工作而战

出征
随着国外疫情形势日益严峻,中国防疫工作的中心,从“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及时切换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但同属地球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战疫中,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早在3月11日,由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红十字会统一部署,指派四川省5名专家随中国红十字会支援专家团队飞赴意大利,其中,有刚刚完成成都市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以及重症医学科小儿ICU护士长唐梦琳,支援意大利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4月16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计12名专家,携带人道救援物资,出发赴埃塞俄比亚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结束14天的援助埃塞俄比亚抗疫任务后,又接到转战吉布提继续执行任务的命令。
8月4日上午8点,应阿塞拜疆政府邀请,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选派的10名援阿塞拜疆抗疫医疗专家组出发,前往援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业领域涵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重症医学、感染病学、流行病学、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等。
同时,在国内疫情出现反复时,黑龙江绥芬河、北京、新疆,依然可见“成都力量”的身影,刚从武汉一线撤回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武汉前线发挥巨大作用的ECMO小分队、检验检疫力量……在疫情中,这支“成都力量”始终冲在前线。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王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