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成都

从府南河综合整治到锦江水生态治理和绿道建设 “濯锦之江”归来

四川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濯锦之江”归来背后,有着怎样的治水故事?

名片

锦江:

2005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都市区段的府河、南河统称为锦江。这条河流古时被称作“濯锦之江”,流域面积占全成都的14%,承载了成都约45%的人口。

声音

“锦江实现了特大型城市河道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三类的重大突破,对同类城市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锦江的治理和打造,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感知幸福,成为四川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积极实践。”

最近一段时间,开会、调研、写材料、做PPT……“锦江”绝对是成都市水务局河湖管理处处长刘盛君工作中的高频词。

“不久前,锦江示范河湖建设顺利通过了水利部专家组验收。”专家组评价:锦江实现了特大型城市河道水质从劣五类(水质严重恶化)提升到三类(可作为饮用水源)的重大突破,对同类城市具有示范借鉴意义。尤其是近10年来,锦江在支撑成都人口增长近20%、经济总量超过原来3倍的同时,整体水质显著改善。

“濯锦之江”归来背后,有着怎样的治水故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张红霞

1

一段“黑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府南河变成“总排污沟”

“现在,锦江的水质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水生态治理成效终于‘跑赢’了水污染。”走在锦江沿岸,成都市金牛区农业和水务局局长黎乃顺时常会想起20多年前的一幕:河道两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排污口,生产牛仔裤的企业排出的污水经常把河水染得五颜六色!

称得上“模范生”的锦江,其实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黑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末,府南河仍是舟来楫往。“那时候的河水清得很,我们吃水都在里面挑,河边的茶馆还特意打出‘河水香茶’的招牌吸引客人。”从小生活在府南河边上的黄平中老人回忆。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府南河在综合利用上偏重筑坝拦水、灌溉、发电,致使河床淤毁、行洪能力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用水急剧增加,沿江两岸650多个排污口,每天有60多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含十余种有害物质,府南河变为藏污纳垢的“总排污沟”。“府南与腐烂谐音,大家喊着喊着,就成了‘腐烂河’。”黄平中笑着谈起这段“黑历史”。

2

一项宏大工程

1993年,“一号工程”府南河综合整治启动,历时5年,获得赞誉无数

“不行动不得行了!”回想起参与府南河综合整治的经历,成都市河湖保护和智慧水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至今仍心潮澎湃。

1985年,成都龙江路小学少先队员给市长写信,发出了整治府南河的第一声呼唤。经过几年准备,1992年,综合整治府南河提上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程,决定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对府南河中心段实施综合整治,命名为“一号工程”。1993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

“即便用现在的标准来看,说府南河综合整治规模宏大一点也不夸张。”前述负责人介绍,府南河中心段的整治拆迁涉及188条街道、24个街道办事处、1291家单位,拆迁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投资预算总额相当于1993年全市的财政收入。

为了确保政令畅通,当时成都市还成立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而工程建设伊始,成都市民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整个整治过程中,有300多万人为工程捐钱捐物,总价值4000多万元,义务劳动人数更是无法统计。

府南河中心段综合整治到1997年完成,历时5年,耗资27亿元。工程包括了河道整治、安居、治污、绿化、道路管网和文化工程等六大子工程:新建和加固河堤41公里,疏淘河道16公里,城区防洪标准由原来不及十年一遇提高到两百年一遇;完成26公里排污干管铺设,截堵599个排污口,搬迁工厂作坊640余家……

该工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993年至2006年期间参观达140余万人次。1998年10月,该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世界人居奖”;2000年又相继获得联合国相关机构颁发的“地方政府首创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1998年-2002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进入了延伸整治新阶段,以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理念为基础,成都水环境治理进一步铺开。2013年初,成都又锁定413条黑臭中小河渠,用3年时间完成了治理任务,到2016年基本实现了“全线截污,水质明显改变”的目标。

3

一场治污持久战

2017年开始,深入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治水主体责任

时间来到2017年,成都颁布“治水十条”,编制实施《锦江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

“无论是之前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还是后面众多推进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的举措,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久久为功,坚持统一规划、流域治理和系统治理。”刘盛君介绍,成都实施“源头减污—处理回用—末端治理”的全链条水环境治理模式,污染物减排,多渠道补充锦江环境用水,近三年节约农业用水9亿立方米,用于补充河湖生态用水。

治水的同时,也要探索“管水”,治管并举。11月26日,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副镇长罗园园像往常一样巡河,边走边感慨:“现在水质很好,臭味没了,白鹭来了,周末和家人一起巡河,就像逛景区一样。”

“我们全面落实治水主体责任,结合河长制工作设立‘点长制’,全区125名点长盯死守牢158个重点污染源。”成都市双流区水务局副局长李琼芳介绍,位于双流区黄龙溪的锦江国考断面,水质已提升到三类优良水质,达到近二十年来最佳水平。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体制机制。成都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何剑给出了一组数据:“十三五”以来,成都的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150万立方米/天,每年新增市政管网400公里,目前主城区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8%。

“我记得2016年省上给锦江治理提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消除劣五类水质,到了2018年就要求次年要稳定在四类水质,而今年的新要求是明年要稳定达到三类水质。”何剑介绍。

今年,锦江流域内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现在的97.6%,流域内所有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三类及以上,超前完成水环境治理目标。

4

一个更立体的呈现

2020年,一江锦水、两岸融城,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

11月28日晚,在成都锦江岸边的东门码头,成都市民和外地游客乘坐乌篷船,顺着锦江而下,两岸美轮美奂的光影秀让人目不暇接——这是锦江两江环抱区域示范段的重点项目“夜游锦江”。

2017年12月,成都启动了被称为“新时代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并提出“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夜游锦江”的火爆,正是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成效逐渐显现的结果。

也正是在前期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去年底,锦江成功被水利部遴选进入全国第一批示范河湖建设名单,进一步探索可供全国复制和推广的河流综合治理经验。在示范河湖建设中,注重水生态修复与流域生态改善同步、注重实施场景营造和价值转换等“锦江特色”,给验收组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仅打造了绿色公共空间,也形成绿色经济综合体。”成都锦江绿道公司招商副经理李晓雅算了一笔生态账,通过锦江水生态治理和沿线景观打造,锦江两岸吸引了众多商家入驻,生态效益正逐步转换为经济效益。

虽然示范河湖建设已通过验收,但锦江治理并未止步。最近,成都市水务局副局长龚志彬的办公桌上,一直摆放着两篇研究美国圣安东尼奥河的论文,一有时间,他就翻上几页。

“圣安东尼奥河凭借其滨河步道的打造,将原本解决城市防洪问题的普通河流转化成繁荣而又绿意盎然的公共活动场所,这让我们很受启发。”龚志彬表示,下一步将积极谋划推进锦江生态价值的转化,打造锦江生态产业轴线,进一步让品质锦江提升城市生活。

“一江锦水、两岸融城,绿道、公园镶嵌其中,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锦江的治理和打造,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感知幸福,营造了水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也成为我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积极实践。

锦江治理大事记

1993年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投资预算总额相当于1993年全市的财政收入,被命名为“一号工程”

1997年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中心段完工,耗资27亿元,包括河道整治、安居、治污、绿化、道路管网和文化工程等六大子工程

1998年10月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世界人居奖”

2017年6月

成都颁布“治水十条”,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

2017年12月

成都启动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这被称为“新时代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2018年

成都启动公园城市建设,锦江承担起全新历史使命

2019年

锦江入选全国第一批示范河湖建设名单

2020年10月

锦江流域内优良水体率提升到97.6%,流域内所有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三类及以上,超前完成水环境治理目标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