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个建筑倒下了 我们很怀念它……

四川在线
关注四川在线记者张彧希 摄影 华小峰
3月28日14点30分,随着地面唯一残留建筑体被大型机械推倒,位于成都市中心的茂业百货(原人民商场)地面建筑正式拆除完毕。

人民商场,对很多成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座商场。它是成都人对于繁华二字的最初体验,是一段抹不去的城市记忆。今天,就跟四川在线记者一起刷一波回忆吧。
在成都,凡是上了点年纪的人,无人不知人民商场。

如果非要做个类比,那二年的人民商场,就好比现在的IFS、太古里,是地标建筑、网红打卡点、到成都必去的N个地方之一……“港火”“洋盘”,几乎就是它的代名词。
当然,那个时候的“洋盘”,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不大一样。1953年,成都市中心盐市口立起一栋高楼,说它“高”,其实也只有三层而已,白白的墙面,朴实无华。那个时候,人民商场与百货大楼隔街相望,形成了成都的“核心商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都人民的购物清单,还停留在“香皂、酱油、布料”等生活必需品上,偶尔买件的确良衬衫,或者添置一台缝纫机,那简直是天大的喜事。人民商场,仿佛能满足成都人所有的购买想象。
1969年,人民商场正式成为独立法人,同时改名为工农兵商场;1974年,工农兵商场与御河商场合并;1980年,工农兵商场又恢复成都市人民商场的名称。

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徐颖,上小学时几乎每个周末都跟着父母到人民商场“打卡”。坐上“大辫子”4路电车,沿人民北路、成都剧场、西玉龙街、顺城大街一路过来,过个街口下车就到。很多成都人管这叫“进城”。
徐颖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坐在高高椅子上的售货员。那时只有7、8岁的她,仰着头看着售货员拿木头尺子量布,噼里啪啦打着算盘。布量好,开好票,拿个夹子把票夹起,顺着一根铁丝哧溜一下滑到收银台。扫码付款?不存在的。
“牌子正、质量好、不打折”,在成都人的心目中,人民商场卖的,就是高端国货。40岁出头的陈霞至今记得人民商场的一条裙子:明黄色的公主裙,有点像今年的潘通流行色,在商场的日光灯下闪闪发光。“标价40元。”那个夏天,陈霞每次逛人民商场都把这条裙子摸了又摸,最后妈妈带着她,转身去了荷花池。
八十年代,人民商场逐渐修炼成了成都商界的“顶级IP”,从1987年开始,北站分场、锦城商场、黄河商业城、武侯分场相继开业,不论开在城市的哪个角落,都自带光环。

为期3个月,成都盐市口茂业百货(原人民商场)拆除。
1992年元旦,人民商场以全新的面貌在新落成的营业大楼开业迎宾。那一天,商场外面彩旗飘扬、花篮拥簇,上千个彩色气球腾空而起;一进大门,是64台彩电组成的电视墙、彩色艺术喷泉、现代化自动扶梯,这时的人民商场,不仅有几角几分钱的针头线脑,甚至还出现了5万多元一只的手表、3万多元一件的狐皮大衣。
当年3月14日,时任长虹机器厂厂长倪润峰还来到新开业的商场站柜台,为人民商场“打CALL”。那一天,身着笔挺西服,斜披红色“长虹机器厂”绶带的“倪老板”柜台前人头攒动。
此后一年,成都人民商场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月2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四川省首家公开发行上市的商业企业。成商集团也连续十年名列四川省商贸流通企业纳税额和实现利润首位。
也许是种巧合,正是在此时,成都市的“商业场”悄然发生改变。1993年,成都春熙路北口开起了第一家外资百货——太平洋百货春熙店。成都人第一次见识到向顾客频频鞠躬的客服小姐,第一次发现上千个货架都可以开架自选,第一次听说雅顿、资生堂等世界知名化妆品……“这件衣服是在太平洋买的哦。”是当年很多成都妹子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之后,随着百盛、尖东、协和、伊藤等外资百货大举挺进成都,在多个品牌、多种业态的厮杀中,人民商场的喧嚣渐渐沉寂。
2005年6月,深圳茂业入主人民商场,2008年,人民商场正式更名为茂业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