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成都

聚“四方”合力,创“邑彩社工”品牌——大邑县高质量推进社工站(室)管理和服务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为贯彻民政部、省、市部署要求,扎实抓好县、镇(街道)、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三级体系建设,大邑县以县民政局为统筹、县社工总站为枢纽、镇街社工站为抓手、村(社区)社工室为网格,通过“项目做支撑、服务为手段、考评控质量、品牌提亮点”的运营管理模式,深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积极探索县域社工服务特色品牌。

为贯彻民政部、省、市部署要求,扎实抓好县、镇(街道)、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三级体系建设,大邑县以县民政局为统筹、县社工总站为枢纽、镇街社工站为抓手、村(社区)社工室为网格,通过“项目做支撑、服务为手段、考评控质量、品牌提亮点”的运营管理模式,深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积极探索县域社工服务特色品牌。

一、以县民政局为统筹,塑造“邑彩社工”品牌。一是统筹规划,推出“邑彩社工”品牌。加强对社工总站、社工站、社工室建设的统筹规划,联合县委社治委、县财政局印发《大邑县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大邑县镇(街道)社工站运营指导手册》,打造具有大邑特色的“邑彩社工”名片。二是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支持社工站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是做好阵地保障,充分利用、整合闲置公有资产约3000㎡用于社工站阵地建设。另一方面是做好资金保障,争取省级资金、市级资金并协调县级关爱援助体系建设资金、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扶持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等,共统筹资金789万元,全域覆盖社工站(室)159个。三是统筹落实,引入社工提供专业服务。自2018年出台《大邑县社工人才激励奖励办法》政策以来,我县为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持社工证的专职工作者发放岗位补贴392.97万元,发放一次性奖励资金63.6万元,截止2021年我县已培育发展社工人才682人,加强对社工人才的资金支持,为大邑县社工站(室)提供了专业人才保证。

二、以县社工总站为枢纽,强化“四项”工作支持。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建规范、促联动、培能力、挖亮点”四项核心工作,推动品牌示范。一是细化标准强引导,规范社工站(室)“建起来”。根据《大邑县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建设实施方案》及《大邑县镇(街道)社工站运营指导手册》等标准要求,通过“下发手册、开会说明、线上答疑、线下参观、实地指导、定期考评”的方式,引导全县镇(街道)社工站及村(社区)社工室有序进行阵地建设及开展规范服务,打造并形成了包含王泗镇社工站、沙渠街道社工站、唐场社区社工室、驷马社区社工室等一批阵地建设完备、服务开展规范、专业能力优质的典范社工站(室)。二是牵线搭桥促联动,协调各方资源“聚起来”。建立涵盖行业专家、社工人才、志愿者、慈善企业等多元力量的县级资源库,搭建社区互助支持网络,将企业慈善资源、志愿服务资源及社工专业服务有效结合并落实到村(社区)困难群众,为社工站(室)提供智力及志愿服务补给支持;并协力推动镇街社工站与镇政府(街道办)、社工室与村(社区)之间形成互联互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工作周报制度、服务转介制度等,共商共话阶段新工作情况、重点工作方向及要求、痛点难点及需求支持,促进三级站点联动互助及服务开展。三是多措并举做培育,社工专业能力“提起来”。一方面培训提能统一覆盖,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社工站(室)项目申报、民政业务培训、个案小组实务技巧、案列撰写、有效参与疫情防控”等主题培训15场,强化社工专业服务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进行需求问题差异化支持,邀请行业专家,围绕“情况摸底、规范建设、专业服务、成效梳理、品牌提炼”版块对11个镇(街道)社工站开展五轮实地督导,结合各社工站(室)的问题现状及特色需求,阶段性、差异化提供专业服务支撑。最后是交流互学涨经验,联合周边区县,开展“‘崇新起航 邑起成长’——崇州、大邑、新津社工站室服务交流论坛”,王泗社工站、沙渠社工站、李安村社工室进行现场分享,推动经验互学、品牌展示专业服务路径。四是优质经验善挖掘,特色品牌“传出去”。采取每周报送工作动态、每月情况汇总、每两月实地督导、每半年评估服务质效的工作考评机制,确保工作的落地落实;通过“县级平台常态化推送、市级平台择优报送、优质案例着力传送”的宣传手段,及时挖掘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在市级媒体、县民政局微信公众号、“邑彩社工”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创新推广沙渠街道社工站“爱心爸妈”牵手留守儿童、安仁社工站“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等10余个特色项目,相关经验被《人民日报》等刊载。

三、以镇街社工站为抓手,凸显“五类”服务成效。紧抓镇街社工站服务职能,建立服务联动机制,调配服务力量、配置服务资源,强化品牌效应。一是全面摸排调研,建立台账清单。依托社工室,在村(社区)干部、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全面开展走访摸底,了解147个村(社区)现状,入户走访困难群众走7900余名,摸清低保、特困、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情况,建立完善信息台账。二是绘制资源地图,盘活慈善资源。将各辖区的“人、文、地、产、景”等资源进行梳理,绘制辖区的资源地图,搭建社区互助网络,整合并联动了来自基金会、医院、学校、企业、个人等慈善资源合计270000余元,为困难群众及社工服务提供有效助力,将慈善资源及社工专业服务有效结合并落实到村(社区)困难群众,充分发挥“五社联动”效能。三是需求评估分析,分类提供服务。将服务对象按照老、弱、病、残等进行精准分类,精准需求评估1700余人次,建立个性服务档案。经过“实看、倾听、核查、共商”评估环节之后,为其提供精准帮扶及专业服务。四是站(室)联动,指导协同推进。通过业务培训、项目策化设计、资源链接等,加大对村(社区)社工室的指导督导,引导及培育培育144支志愿服务队,动员2250余名志愿者及居民骨干,协力困难群众、活动开展及疫情防控等工作。五是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服务。以项目化形式推动社工服务的开展,在切实有效补充基层民生力量的同时,因地制宜,探索打造“一镇(街)一特色”的社工服务品牌,形成了花水湾社工站的“微孝助老”志愿服务、悦来社工站针对残疾人家属开展“喘息服务”、西岭镇社工站的“农产品互销互卖”活动等初具规模的特色亮点服务。

四、以村(社区)社工室为网格,开展“零距离”精准服务。按照服务事项、服务内容及标准,采用社区融入、能力建设、心理疏导等专业方法,积极为低保对象、老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包括困难救助、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试、矛盾调处、资源协调、社会功能修复和促进个人与环境适应等在内的“零距离”精准服务,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截至目前社工已走访了解147个村(社区),协助政策宣传及救助11200余人次、个案工作服务790余人次、小组工作服务4500余人次,提供儿童、老人、残障等各类服务共计38600余人次,切实将社工力量及专业服务融入到基层民生服务中去。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