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成都

一个月后,再谈“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为何进?如何进?进到哪?

红星新闻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同一栋楼里,两家企业既是上下楼,又是上下游,却偏偏互不相识,舍近求远找客户;

同一个片区,酒厂用粮需求大,农户小麦却滞销,二者相距只有18公里,最想彼此找寻的人偏偏互为陌生人;

项目赶工期,任务紧,明明有人可用,偏偏不少工作人员却被“锁”在了上个停工已久的项目上无法流动……

拼经济的一线,每家企业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难题。有些是捷径难寻的弯路,有些是蒂固根深的顽疾;有些是压垮信心的稻草,有些是阻碍发展的瓶颈。

从9月初开始,成都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一个月时间里,各式各样的一线难题被发现,从而被攻坚,进而被解决——同楼的邻居企业加了微信、进了群;酒企农户牵了手、见了面;停工项目人员的“解锁”办法已在路上,还有更多的企业得到了想要已久的资源。

需要市场的企业迎来了行业专场的供需对接;需要扩大产能的企业得到了可行的方案;需要融资的企业加上了创投机构的微信;需要出海的企业得到了求之不得的海外资源。

一系列资源、要素向产业一线聚集、倾斜,让企业如获甘霖。拼经济的战场上,氛围更热、干劲儿更足。

收获实效的同时,一个个实打实的案例也用实效直观地回应了三个问题:“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进万企”既为第一步,为何要“进”?要如何“进”?又要“进”到“哪”? 

01

为何“进”?

——“进”是行、是干,是方式方法

更是工作作风

9月14日,正在为自家企业“智改数转”关键环节的“数据衔接”问题而伤脑筋的黄宽,在东部新区“东e见”政企互动交流平台留言求助。

9月19日,成都东部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局企业服务专员周志华,专程带着数字化解决方案专家走进了黄宽所在的企业——四川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后,他们直接在车间里,现场给出了技术解决方案。

从企业留言到专家登门,用时只有5天。

▲行业专家在四川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访

9月4日,成都天翔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发布留言板下随手留言,希望政府部门能来企业看一看。让企业“万万没想到”的是,不到24小时,来自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的调研团就叩响了企业大门。

当调研团得知企业正在为研发技术寻求成都市场后,9月10日,聚集了环保、化工、能源等领域企业的专场供需对接会,就顺利开了起来。

从首次调研到供需对接,用时也只有5天。

▲天翔环境董事长助理叶鹏在交流会上发言

9月6日,订单饱和却生产能效不足的成都远望雷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提出了寻找代工企业的诉求。接下来,成都市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专班同经科信局、企业属地街道一同梳理、研判,初筛了3家适合的代工企业。

9月9日,专班成员蒋根杰带着企业负责人,把3家企业一一跑了个遍,找到了意向企业。

从企业求助到现场跑客户、谈订单,用时仅仅3天。

▲成都远望雷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图据成都经信发布微信公众号

企业的难题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政企间的互动平台、服务机制也向来都有。但若无“立说立行”的工作干劲,企业的这些问题或许仍是企业关起门来独自面对的难关,政府服务的质效难以提升,市场主体的信心更难以树立起来。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成都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要的正是“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优良作风。

此时回头看这项工作的开展和铺开,更能体会到“立说立行”的效率。

9月2日,成都市委召开会议首次专题研究“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9月3日起,从发改、经信等部门开始,从工业企业、龙头企业开始,这项工作迅速在全市铺开。

从说到干,只需不到一天。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当下,也唯有斗硬去干,方能不负一个“拼”字。

所以为何“进万企”?“进”是行、是干,是方式方法,更是工作作风。

02

如何“进”? 

——“进”是用心,是突破,是大胆创新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往往面临更多的个性化需求,难题多而杂,格外需要政府部门的一臂之力、援助之手。

前不久,成都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办、12345热线企业专班有关人员等前往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调研。针对12345热线“倾听”而不“亲近”的问题,在交流碰撞中,调研团队与协会人员一拍即合,想到了一个新办法:让中小企业协会直接派人入驻12345热线企业专班,充实12345企业热线专班和前台。一方面,作为企业自发自愿组成的社会组织,中小企业协会更加了解企业、亲近企业,沟通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协会也能够更好地发挥政企间的桥梁作用,让需求精准传达给政府,要素精准抵达到企业。

小小的务实之举,做起来不难,效果却能事半功倍。究其根本,体现的是两个字——“创新”。

9月高温天气持续,企业用电紧张。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专程调研多家企业的高温电网负荷超载问题。例如在巨石集团,调研组了解到企业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企业的午高峰时段降低了负荷。

数日之后,《2024年成都市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十条措施》出炉,“对工业企业自发电给予补贴”“鼓励工业企业压减电量”等多项创新举措让企业眼前一亮。“又细、又实,又恰逢其时”,川开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说,更重要的是,细节之处见创新。

▲“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成都市企业电力保供服务现场座谈会

城市发展到当下,许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并没有既定的模式和路子可走,唯有大胆创新、锐意革新,才能将机遇转化为优势。而具体到拼经济的一线,一个个具体的难题都是靠“动脑筋”“抠脑花”解出来的,重点就是走心、创新。

但创新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日常工作更需要多一些小切口的思路创新、方法焕新和举措更新。

在一线采访“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过程中,记者发现,青白江区的企业几乎人手一本“政策指南”,而每家企业的“指南”内容全然不同。

青白江区经信局产业发展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区282家规上企业,每一家企业的发展阶段、产品特点、历年政策申报类型等都不相同,所以适用的申报政策也不同。因此每家企业都被个性化地编制了专属“政策指南”,适用政策、申报建议、申报方法,都包含其中。

一切皆可创新、创新创造一切。为算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面对面”建群、为重大项目简化合并审查流程、把供需对接会开进企业生产车间……

成都“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诞生了一系列创新之举、超常之举。影响未必深远,却务实管用;方法未必高深,却巧妙用心。

所以如何“进万企”?“进”是用心,是突破,是大胆创新。

03

进到哪儿去?

——冲到一线

扎到离生产最近的地方去

位于大邑县的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9月迎来了政府调研团队的两次造访。

第一次,企业提出了订单排满,二期新厂房加班加点建设,希望加快竣工验收进度、缩短投产时间的诉求;第二次,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大邑县相关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则直接上门讨论保障方案和具体分工细节。

解决、安排,不只停留在口头上、电话里,而是直接现场分工定任务、定责任、定细节,保障落到实处,这也就给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建设中的新厂房

氢能汽车推广难,位于青白江区的车企重汽成商面临市场难题。青白江区多部门组成调研团队上门,为企业的“卖车”问题出招。

青白江区城管执法局做好了专场展销会的活动方案,要把成都全市城管系统建筑垃圾运输、环卫保洁、市政绿化等领域企业都请到重汽成商的车间来,现场看产品。青白江区经信局则对接了规自、国投等部门,从加氢基础设施方面发力,计划年底建成一座日加氢规模500KG的加氢站。

若非走进一线,冲到一线,把办公场地从机关搬到车间、工地、生产线,那么许多环节就压不实,许多效果就出不来。

“况且,踏踏实实进到一线去,发现的绝不仅仅是一两家企业的难题,更是对整条产业链,乃至整个市场的扎实调研”,成都市发改委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说,闭门造不了车,闭门也写不出好政策,唯有深入市场一线,才能真正抓住影响经济发展的堵点卡点,才能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产业发展需要什么。

记者在跟进采访重汽成商的氢能汽车推广案例时,青白江区经信局有关工作人员也曾向记者谈起多次一线走访重汽成商的根本目的。氢能是成都市和青白江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作为链主企业,重汽成商在成都、在青白江拥有许多家配套企业。因而对重汽成商的调研,实际上也是对氢能产业发展问题的一线调研。

当有了一次次落到实处的支持后,成效也显现了出来。重汽成商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美贤立下了企业发展的“小目标”——力争明年再实现30%以上增长。这既是对发展的十足信心,也是对城市的真诚回馈。

在一线,扎得越深,蹲得越久,工作的质效也越显著。而就成都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进万企”,既可以是进入企业的办公区、生产线,也可以是进到场景应用端、企业上下游,甚至企业在外地的总部等等。

前不久,金堂县就由一把手带队,专程赶赴上海拜访企业。他们拜访的是在今夏已签约落户金堂的重点项目,项目预计建设年产150亿只新型环保低碳纸杯的生产线。专程奔赴上海,是因为企业负责人正驻扎在上海。金堂县为了力保项目顺利开工,做好要素保障,选择了主动登门,哪怕千里之外。

抓经济工作,“一线工作法”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当下,更要扑下身子抓好工作落实。

所以“进万企”要进到哪?进到现场,冲到一线,扎到离生产最近的地方去。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