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指数普降20% “超级试验场”开放!成都式幸福持续书写

综合
关注2025年上半年,成都式幸福仍在继续书写——2025年全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领域项目595个,总投资4091.5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55.35亿元,1-5月完成投资392.3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1.95%,较时序进度(41.67%)高10.28个百分点,提前实现过半目标。
当智慧治堵让通勤更高效,当低空经济运用“新场景”重塑城市空间,当“一老一小”服务深入街巷,这座幸福之城的答卷,正展现在2025年每一处的革新细节里。

▲成都市汪家社区拾里庭院,大片的向日葵盛开
“开门治堵”
拥堵指数普降20%,释放车道116条
2025年上半年,成都持续推进2024年10月启动的“开门治堵”工作。第一批堵点治理清单的63项任务于6月底已全部完成,第二批151项任务完成率达81%,两批总计214项任务已完成186项,总体完成率为87%。
“开门治堵”的效果通过一组组数据而具象化:
拥堵指数下降了。通过综合治理,成都区域交通拥堵状况得以持续缓解,华西医院、统力大道成新蒲路口、剑南大道锦城大道路口等点位周边拥堵指数降幅均达20%以上。

▲华西医院片区设置的就医车道、公交专用道
道路资源盘活了。通过退围拆围,成都释放道路空间超21万平方米、车道资源116条,加快占道施工“还路于民”进度。
出行选择更多了。通过匹配需求,成都优化公交站点(线路)50处(条),开行通学、通勤定制公交线路204条,覆盖80余所学校与6个产业园区,“点对点”解决“送娃上学绕远路”“园区通勤等车久”的问题;持续推进“地铁+公交+共享单车”三网融合,“最后一公里”难题逐步破解,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持续增强。

▲恢复双向通行的九里堤路段
上半年的“开门治堵”,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科技赋能“绣花功夫”。
公安交管部门通过“智慧大脑”系统、“AI信号灯”和“空地一体”协同网络三大技术手段,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成都市公交集团依托BOCC(公交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大数据分析成果,持续优化完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全面提升公交服务品质与运行效率。
另外,为缓解就医“停车难”和医院周边道路拥堵,成都市在今年2月拟定了《成都市中心城区部分医院群众就医停车难问题“一院一策”工作清单》,随着治理的推进,21家医院周边道路的拥堵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截至目前,“一院一策”清单68项治理措施已完成61项,完成率90%,已新增泊位约1900个,19家医院信息已接入市级停车管理平台。从“堵到心慌”到“有序通行”,相关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得以缓解。
7月1日,针对市民日常高频出行需求,成都启动第三批158项治堵任务(堵点治理94项+农村公路排危64项),覆盖全市23个区(市)县,本批次任务更是精准锁定了“上学、就医、游园”三大场景,将继续书写“车畅人安”的成都答卷。
“智慧治城”
836个场景!成都“超级试验场”开放
在成都高新区,市民正仰着头惊讶于高楼上的一幕:百米高的写字楼玻璃幕墙上,悬停的无人机正替代传统的“蜘蛛人”人工作业,精准高效地进行清洗……
这是西航投(成都)科技集团在新川科技园落地试点的低空应用场景创新示范项目。该项目使用30-50kg级系留无人机,替代传统的高风险、低效率“蜘蛛人”作业,无人机清洗作业效率达20平方米/每分钟/每台,是传统人工清洗高空玻璃作业效率的20倍以上。

▲清洗无人机系统 图据新川创新科技园
而在成都东部新区绛溪三线路边,全新投放的AI环卫机器人正在沿着人行道贴边清扫、自主识别垃圾、规划作业路径,还能自主识别红绿灯……一系列智能操作,让现场市民直观感受到了科技新场景的独特魅力。
据悉,成都东部新区无人环卫示范场景已投入8台全场景AI环卫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集成了自动驾驶、具身智能、多模态感知等尖端技术。为保障机器人的正常运行,项目还配套建设了自动充电加水站等数字基础设施。通过这些设施的协同运作,实现了项目区域清扫覆盖率达95%以上、作业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的目标,为城市清洁提供了有力保障。

▲AI环卫机器人
当前,“场景创新”模式正重构技术产业化路径。202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场景”,强调“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今年3月,成都市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突出场景营造,推动形成“需求导向—场景验证—产业落地”的融合发展格局。
3月,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挂牌“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设立“场景创新部”,系统性开放“城市级”应用场景,帮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目前,该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已组织56个单位,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以“小切口、细颗粒度、强针对性”为导向,发布场景需求836个、场景供给能力381个。

▲成都环城生态区桂溪生态公园
“全龄友好”
覆盖养老托育 打造“15分钟幸福圈”
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迈进,家门口“小修小补”的摊位越来越少,“修补”单价也因供不应求而上涨。80多岁的市民李常泰因为腿脚不便,家里需要安装墙壁扶手,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墙壁扶手安装公司。
后来,在青羊区府南街道同德社区打造的“乐享同德”小程序上,李常泰和老伴看到社区里也有技术不错的匠人,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社区。没想到,维修工人接单后很快上门,迅速解决了这个难题。
记者了解到,由社区专门打造的“乐享同德”小程序,广泛采集了居民需求,精准对接社区资源,挖掘出社区匠人26人,让配钥匙、补鞋、缝纫、理发等“小修小补”服务重回居民视野,为居民搭建了线上预约、线下到家的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

▲同德社区
政策的出台,有力推动了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近日,《成都市青羊区“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2025年修订)》正式出台,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
当前,青羊区已建成养老机构19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9个,老年助餐服务设施45个,养老床位3220张,养老护理员培训率达到100%,获评“全国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3个街道荣获“全国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基本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改造不断提升,现已有托育机构(含幼儿园托班)79个,提供托位数4304个,每千人口托位数4.41个。

▲玉林社区的黄木香盛开,吸引市民打卡拍照
成都的各个社区还在不断深化智慧养老托育场景的应用。
金牛区西华街道跃进社区推出“线上预约+线下智能办理”系统,让3.3万居民享“15分钟生活圈”便利。最具特色的“童学农场”实践体系,将蔬菜种植与德育相结合,让孩子收获蔬菜后赠送给独居老人,强化了劳动教育与社区关怀。
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发展多年的“共享奶奶”项目,则有效回应了“幼有所托”的需求。据介绍,吉福社区充分挖掘社区内部的人力资源,将有热情、有余力的老年人组织起来,通过协助接送孩子、辅导功课、陪孩子玩耍等,为社区500余名双职工家庭提供比商业托管更有温度的替代方案。

▲吉福社区的“共享奶奶” 图据吉福社区
从打通就医、上学“最后100米”到成都东部新区打造无人环卫示范场景,从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到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成都以87%完成率的“开门治堵”、26万平方米的智能清扫版图、500余名儿童的托管网络交出了2025年上半年的“幸福答卷”。当科技破解城市痼疾,老人和孩子成为社区主角,2025年上半年这座“最具幸福感城市”正从数据转化为每个市民的切身感知。(来源:成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