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成都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 “镇园之宝”如何“链”成?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产业园区,是城市经济奔腾的“动力引擎”,是技术跃升、资本汇聚、人才逐梦的“创新磁场”。若将园区比作一片繁茂的产业森林,“镇园之宝”便是那些直插云霄的“参天栋梁”——它们不仅撑起森林的天际线,更以根系深扎土壤,牵引着整片生态的生长脉络。

紧扣“镇园之宝”抓龙头。2024年10月24日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成都首提实施“镇园之宝”和企业梯次培优行动。提供场景示范、助力市场拓展、加码上市辅导……多套“组合拳”帮助“瞪羚”“独角兽”“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小巨人” 企业 等茁壮成长。

一年来,睿健医疗、永新医疗、华美节能等一批企业上演“孔雀西南飞”,扎根成都产业园区;新药上市、飞行汽车下线……百利天恒、科伦博泰、沃飞长空、康诺亚等一批本土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带动产业“以点连线、串线扩面、成链集群”,成为推动产业集群提能级的关键引擎。

“镇园之宝”是园区中最具价值、最独特、最重要的企业。它们中有的是各种赛道、营收市值领跑的“实力标杆”,有的是手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创新的“研发尖兵”,有的是能带动上下游协同、吸附要素集聚的“生态核心”,共同勾勒出“价值引领、链上协同”的鲜明画像。

1、“ 镇园之宝 ” 长什么样

是“有根企业”更是园区“顶梁柱”

从成都市区驾车沿着剑南大道一路向南,大约行驶50分钟便来到成都高新区天府国际生物城。漫步永安湖畔,碧波映着科创楼宇,微风拂过研发中心,这片44平方公里的土地,藏着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诸多“宝藏”。

“去年上市的新药已经成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爆款’。”刚走出会场的康诺亚董事长陈博自豪地告诉记者。公司“十年磨一剑”,自主研发1类新药司普奇拜单抗去年获批上市,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达1.69亿元。

不止有康诺亚。这片方圆44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已累计落户项目300个,总投资1400亿元;临床在研新药108个,形成了“创新森林”;聚集了成都先导、苑东生物、欧林生物、康诺亚、迈克生物、海创药业6家上市公司。

这些“镇园之宝”有何特点?

“我们的‘镇园之宝’,是‘实力、创新、影响力’的三重叠加。”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局长、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王小宁勾勒出园区“镇园之宝”的形象——

🔷 “个头”大。 园区6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近30亿元,市值合计近700亿元。

🔷 擅创新。 园区内生物医药企业临床在研新药108个,进入临床阶段的1类新药63个。今年以来,成都新药出海交易额累计超过14亿美元。

🔷 够分量。 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服务、生物制造四大领域,已成功引进项目超320个,聚集527家企业协调发展。

在天府国际生物城,“镇园之宝”是“实力+创新+影响力”的叠加体。

走进不同园区,“镇园之宝”的形象逐渐清晰,且呈现出“多元特质”——

向东跨越成都龙泉山,一片60.4平方公里的热土正加速沸腾。在成都未来科技城,“镇园之宝”的边界正在被拓宽。这里既有沃飞长空、凌空天行、微纳星空等“赛道领军企业”,也有天府绛溪实验室等“创新策源平台”。

“镇园之宝的核心是‘价值引领’。”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彭相告诉记者,“只要能为产业注入动能,既可以是扎根园区、瞄准万亿赛道的企业,也可以是突破前沿技术的科研平台,甚至是掌握关键技能的领军人才。”

以天府绛溪实验室为例,作为四川省天府实验室四大方向之一,三年内诞生全球首款超小型便携式测绘无人机、全球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成为园区创新的“最强大脑”,与企业形成“创新—转化—产业化”的互补生态。

在金堂经开区(成阿工业园区),“镇园之宝”演绎着“一棵大树带活一片森林”的故事——在巴莫科技项目车间外,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大货车穿梭其间,刚下线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经过密封和打包装箱后便通过陆运方式运至青岛等地,然后通过海运方式出口韩国等地。巴莫科技负责人吴景林告诉记者,“我们的产品直供宁德时代、LG新能源,特斯拉也用我们的材料,真正实现了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最初落地时选址金堂,就是因为园区说‘要做就做绿色锂电产业链’,这话说到我们心坎里!”吴景林告诉记者,围绕锂电赛道,园区精准招引配套企业,“这样的‘链上生态’,让我们能安心扎根、放心发展。”

“培育‘镇园之宝’,就是要抓住大行业、大产业、大企业,让每个企业都能在产业链上找到‘坐标’,真正在园区‘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园区产业发展部副部长杨磊的话,道出了培育的核心逻辑。

如今,在巴莫科技等“镇园之宝”的带动下,金堂经开区(成阿工业园区)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成势。今年6月,该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5年度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当“镇园之宝”的画像逐渐清晰,成都为何提出打造“镇园之宝”的答案也日益明确。这背后,是破解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链主企业稀缺、价值链处低端”痛点的迫切需求。“镇园之宝”不是孤立的“单点标杆”,而是能带动上下游协同、促进要素集聚的“生态核心”。

数据印证了这一逻辑——一年来,依托“镇园之宝”的引领,成都已培育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集群效应”如滚雪球般持续释放。

2、“ 镇园之宝 ”何以至关重要?

定下产业“锚点”成链集群的“引力源”

“镇园之宝”以何“镇园”?在生物城与未来科技城的发展轨迹里,答案清晰:它不仅是园区的“金字招牌”,更是产业发展的“精准锚点”—— 能让园区在激烈竞争中找到差异化优势,将“影响力”转化为“面对市场的竞争力”,转化为“产业链条的带动力”。

在未来科技城,“镇园之宝”的“锚定”作用体现在“新赛道突围”上。文化中心展厅里,一辆缩小版的“飞行汽车”格外吸睛。“我们的eVTOL产品已经获得了超千架意向订单。”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告诉记者,去年启动建设的全球总部基地,将成为这款飞行汽车的“量产摇篮”。

“沃飞长空有100余家上下游清单,我们先后对接了50多家。”在未来科技城的“园中园”“未来翼谷”,园区相关负责人郑佶珅向记者一行表示,沃飞长空带来了以低空出行飞行器为锚点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从“单机研发”到“全链配套”的低空经济生态正在成形。

在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先导的“镇园”作用尤为突出。作为天府国际生物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镇园之宝”,它是西南首个在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其成功不仅让天府国际生物城在全国园区中“出圈”,更带来了实打实的产业集聚效应。

“业内通过成都先导知道了天府国际生物城,很多海外企业主动找上门合作。”谈及“镇园之宝”的影响力,生物城园区运营负责人彭博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成都先导九成订单来自海外,其技术优势吸引了配套企业入驻,让生物城的生物医药产业从“零散分布”走向“集群发展”。

如今,天府国际生物城生物产业占比全市超40%,稳居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第一梯队,这份成绩的背后,正是“镇园之宝”持续带来的“影响力变现”。“我们将持续加大力度培育镇园之宝,并以此为抓手持续推动‘立园满园’。”谈及对未来的规划,彭博充满信心。

“选择成都,最看重的是产业热度。”2024年3月,睿健医疗选择落户生物城,公司创始人魏君坦言,在这里企业不仅能学到其他企业出海的成功经验,还能收获园区贴心的出海服务。

3、“ 镇园之宝 ”如何培育?

精准赋能+全周期服务 园区做“耐心沃土”

从初创企业到产业龙头,“镇园之宝”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调研中发现,既给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园区不再是“简单的场地提供者”,而是企业成长的“耐心伙伴”与“生态构建者”。

金融“输血”是起步关键。对生物医药企业而言,“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是绕不开的“拦路虎”。

“多亏了生物城,要不然我们手头的资金根本不够起步。”回忆起最初在成都创业的情形,至善唯新公司董事长董飙记忆犹新。彼时,他刚刚从美国回到成都创业,起步之初成都不仅提供了500平方米研发场地,更解决了千万级天使轮投资的燃眉之急。

“我们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综合管理部部长杨超介绍,如今,生物城已设立总规模160亿元的两只母基金,为企业提供“耐心资本”。而成都高新区,成立了3000亿元产业基金集群,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场景落地是价值闭环。创新成果不能“养在深闺”,应用场景才能让企业深度扎根。

去年9月10日,康诺亚十年磨一剑的创新药司普奇拜单抗首个适应症——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正式获批上市。新药上市的批文,企业却感受到新的压力。“一般而言,创新药从上市到入院的时间,往往长达一年之久。”陈博告诉记者,彼时,康诺亚面对全国范围的入院压力,企业希望从“大本营”成都率先找到机会。

面对企业发展的痛点,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企业服务专员何东升联系成都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等业务部门,争取借鉴上海市等地的经验,帮助企业快速制订本地化方案。“只要别的城市能做到,成都也一定能做到。要让市民尽快用到好药。”相关部门态度明确,并立即启动入院政策起草工作。

去年11月25日,成都印发了《优化药品进院流程工作指引》。经多方努力,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首家试点单位于去年12月初向企业提交了用药计划。这场“快速入院”的突围,正是以场景落地助力“镇园之宝”成长的缩影。

更关键的是,培育“镇园之宝”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三年前,低空经济的风口尚未到来,但成都高新区以长远目光,在金融、科研、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陪伴企业飞跃“死亡谷”。

“企业培育需有‘投行思维’。”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彭相告诉记者,园区在成立之初就以“投行视角”筛选赛道:聚焦低空经济、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等“国家战略”,锁定“创新引领、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企业重点培育——如今沃飞长空研发的eVTOL产品已经拿下超千架订单。 这种“瞄准赛道、长期培育”的思路,让“镇园之宝”的成长有了明确方向。

培育“镇园之宝”,还需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力量。项目审批、要素保障、就业创业指导、社会保险经办、劳动关系调解等业务手续繁琐,企业办理往往费时费力。为破解这一企业发展痛点,金堂经开区(成阿工业园区)创新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大科室制”——整合优化内设机构,协同融合金堂经开区与成阿工业园区,协调联动县级部门相关科室,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县投促局、经信局局长已分别担任产业发展一部、二部部长,有效提升园区资源调配能力,让企业诉求实现“快速响应、高效解决”。

从“镇园之宝”的单点突破,到产业集群的整体崛起,成都园区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当“精准政策+高效服务”成为常态,当“耐心培育”代替“短期追求”,更多“镇园之宝”会从园区里拔地而起——它们不仅是园区的“顶梁柱”,更会成为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为城市经济注入持久动能。

调研手记

做“耐心的沃土” 与企业一起奔跑

从一家企业初创到镇园之宝需要多久?是5年,是8年,还是更久?

在成都的产业园区里,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但每一个“镇园之宝”的成长故事,都指向同一逻辑——不是“坐等花开”的偶然,而是园区以“全周期培育”与“精准赋能”,为企业搭建起从“0到1”再到“100”的成长阶梯。

时间维度的差异背后,是企业所属赛道的特性——生物医药研发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而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赛道或许能实现“弯道超车”。在成都未来科技城,沃飞长空从落地到研发出AE200飞行汽车、收获超千架意向订单,仅用3年;微纳星空在商业卫星领域快速崛起,成为园区“空天矩阵”的重要一环,也不过4年。

无论周期长短,在这些企业成长路上,都离不开园区“恰到好处”的支持:在资金短缺时送来“耐心资本”,在研发攻坚时搭起“协作平台”,在产品落地时打通“场景通道”。

培育“镇园之宝”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在政策、项目和要素保障上多方发力,对推动产业集群成势成效,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具有重要作用,意义重大。

金堂经开区(成阿工业园区)的实践,更让“培育”二字有了具象化表达。这里的“进解优促”行动,不是简单的政策宣讲,而是针对企业“拓市场、融资金、扩出口”的痛点,通过一年开展20余场精准对接活动,为企业解决融资、市场等各种需求;建立的企业家微信群里,工作人员“建圈入群”,确保企业诉求“第一时间响应”,问题全部及时处理。

仔细梳理这些案例就不难发现,“镇园之宝”的成长周期,从来不是由时间单方面决定的,而是“企业努力+园区赋能”的双向奔赴。

如今,在成都的园区里,仍有无数家初创企业在沿着“前辈”的路径成长:有的在实验室里攻坚核心技术,有的在生产线调试新产品,有的在对接海外市场的订单。它们中或许会诞生下一个成都先导、下一个沃飞长空,或许需要3年、5年,甚至更久才能成为“镇园之宝”。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园区持续做“耐心的沃土”,用精准服务化解企业成长的“烦恼”,用机制创新打通资源流动的“堵点”,就会有更多“小苗”长成支撑产业的“大树”,为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智库视角

“镇园之宝”领航:园区跨越断层、构建协同生态的破局之道

王诗宇 赛迪四川高级研究员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和产业升级需求日益迫切,园区作为产业核心载体,其发展动能已从“单一企业集聚”走向“生态系统构建”。培育具有引领性、带动性和创新性的“镇园之宝”,不仅是破解企业梯队断层的关键策略,更是推动园区从“企业集聚”走向“集群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一是以多元培育为前提,打造价值引领新标杆。 “镇园之宝”绝非单一维度的“巨无霸”企业代名词,其内涵与形态正随产业生态演进日趋丰富多元。无论是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中如成都先导、康诺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企业,成都未来科技城中沃飞长空等新兴赛道的领军者,还是如天府绛溪实验室这类高能级创新平台,均体现出“价值引领、生态赋能”的共同特质。

二是以生态构建为核心,实现“由点到链”的系统突破。 “镇园之宝”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实力,更在于其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聚合的能力。例如,沃飞长空梳理的“100余家上下游企业清单”,成为成都未来科技城招商“导航图”;成都先导凭借技术影响力吸引多家配套企业落户,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些都说明,“镇园之宝”通过锚定产业整体布局,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成势的跨越。

三是以机制创新为保障,营造“与企业共成长”的培育环 境 。 “镇园之宝”的诞生并非偶然,背后是园区从“管理者”转向“合伙人”的机制变革。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设立两只总规模160亿元母基金,成都未来科技城开放场景支持技术验证等服务,金堂推行“大科室制”打破行政壁垒,都说明成都园区正通过金融赋能、服务嵌入、政策集成等方式,构建“全生命周期”企业培育体系,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从孵化、成长到上市的持续助力。

培育“镇园之宝”、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既是当前园区应对竞争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产业迈向规模化、集群化的必然之路。成都的探索表明,唯有坚持长期主义、生态思维与制度创新,才能真正让“宝”镇园、以“链”成群,使园区真正成为产业集群跃迁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或 资料图)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