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央视聚焦东郊记忆!

综合
关注10月3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聚焦全国工业遗迹浴火重生的系列纪录片《遗迹有奇迹》第三集《追光逐梦》,聚焦成都东郊记忆,让我们跟随央视镜头一起见证这片工业热土上“追光逐梦” 的文化奇迹。
假日的成都,阳光晴好。在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以下简称东郊记忆)的中央大道上,时尚而充满活力的年轻潮人们,享受着青春的张扬。
正值国庆、中秋佳节和东郊记忆14周年,三喜同庆。融合了潮流、艺术、音乐、展览等元素的潮流嘉年华活动在东郊记忆连番上演。工业遗址的空间特色与潮流元素的创意融合,让整个东郊记忆变身时尚秀场,精彩满格、人气爆棚。

▲东郊记忆的“火车头市集”
3日,当“东郊”活力与“东郊”现象正在假期的加持下“热”上新高峰时,央视的一档纪录片节目,更是将东郊记忆推到了全国观众面前——
央视财经频道自10月1日起,每晚播出聚焦全国工业遗迹浴火重生的系列纪录片《遗迹有奇迹》。今日,整集聚焦东郊记忆。
前身为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东郊记忆,如今是工业遗产活化的标杆。纪录片剧组深入园区红砖墙、老厂房等标志性场景,实地拍摄“处处是舞台”公共音乐演出的即兴张力,记录众多新业态集群的活力图景,探访沉浸式汉文化餐秀“蜀宴赋”的文化表达,立体呈现工业遗迹从“锈带”到“秀场”的蜕变。
央视将镜头对准东郊记忆,掀开的不仅是这段传奇蜕变,更是一串长长的“活化”密码,尤其当我国城市发展迈入“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东郊记忆的更新活化之路与探索创新精神,既鞭策自我,亦启发他人。
一以贯之的创新精神
沙河畔人潮涌动,这里是东郊记忆,一面三层楼高的红砖墙上“成都”两个大字,一年吸引了上千万的游客,到此打卡留念。

唐风夜宴主题餐秀,引领宾客穿越千年,走进一场文化与美食的时光之旅。在时尚潮店外是红砖红墙老厂房是锈迹斑斑的工业设备,现在的东郊记忆曾是老成都的工业心脏“红光电子管厂”,这是一方自始至终都凝聚着开拓创新精神的土地。
上世纪50年代,红光电子管厂的建设者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创新精神,自行设计制作坩埚炉、退火炉等设备,在生产要素极其匮乏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只35厘米对角线黑白显像管玻壳,填补了国内电子束管生产领域的空白。

▲东郊记忆 摄影 杨红玲(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上世纪60年代,它成为我国唯一能试制及批量生产黑白显像管的工厂,其生产的黑白显像管为天津生产的“北京牌”电视机配套,为中国电视产业的起步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红光电子管厂是全国电子行业百家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美誉更是传遍大江南北。1992年红光厂改制,更是成为成都市首家国有大型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的股份制企业。
在一以贯之的创新精神之下,奇迹一直在发生。
时光穿行到今时今日,从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的潮牌聚集,到“成都”墙前的人潮涌动;从单日十余万客流的人气印证,到文商旅体融合的产业升级。如今的东郊记忆,人气火爆、频频出圈。

遗迹从未走远,它穿过岁月,承载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出圈的密码
央视的镜头“不仅是一次影像记录,更是对工业遗产活化理念的深度传播。”成都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年轻化、时尚化、潮流化,工业遗址的厚重记忆与艺术时尚的绚丽色彩、创新科技的澎湃动能在此汇聚碰撞,不仅持续迸发出全新的奇妙火花,也形成了东郊记忆的独特风格和专属美感。
老厂房何以生长出新生态?
近年来,经过反复研判,成都传媒集团对东郊记忆进行重新定位,从办公业态升级为消费场景,以年轻人为消费主力,定位为国际时尚产业园。同时,引入文创园区专业运营商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整体运营东郊记忆,携手找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赢的平衡点,共同推动园区整体转型升级,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精准定位、国潮力、原创力和年轻力的生态共创,是东郊记忆从工业遗址化身为时尚地标的焕新密码。

密码之中,旧与新,缺一不可。
东郊记忆的建设保留了工业遗址肌理,并对其进行有机更新。漫步其中,红色的砖墙与灰黑的管道仍保持着工业景观,但旧车间已被改造成西餐厅。绿皮火车车厢里装进了咖啡馆,曾经荒废的办公楼里住进了街舞教室,也住进了艺术展览。

再说业态,摒弃了传统商圈的格局,东郊记忆不执着于“大牌”,而是探索国风国潮业态及主理人商业的共创模式,累计引入首店超80家,其中大部分是成都本土品牌,超过5000名年轻人在园区就业创业。再加上音乐现场、戏剧表演、艺术展览、时尚市集……首展、首演、首秀、首店纷纷落地,来东郊记忆,很难不玩出新意。
园区所有方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成都传媒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母涛表示:“我们要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群众消费习惯的改变,努力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适应他们消费需求的文创园区,通过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双向奔赴与彼此成就
10月1日,东郊记忆人气飙升。当日,除了各个商家用出其不意的点子造氛围,园区的潮流嘉年华活动更是让东郊记忆活力翻倍——园区联动圆周率室内乐团,在园区公共音乐舞台开启“国庆特别场”“中秋特别场”演奏;音乐巴士驶入园区,与游客开启音乐互动;一系列个性有态度的展览、演出更是重磅袭来……
“顶流”东郊记忆“火”上加“火”,迎来假期首波高潮。
当日,正值“多萝西的疗愈之旅”全国首展开展,策展人甘泉告诉记者,“东郊记忆”这块牌子在艺术展览界已经很有份量,“能进来的展览,水平都不会差。”而高人气高流量,以及年轻人的高集聚度,更是让首映首展“趋之若鹜”。

这是平台与业态之间的双向奔赴,也是是东郊记忆与追梦人之间的彼此成就。
在东郊记忆建立了品牌总部的服装潮牌1807,深度融合街头文化、嘻哈音乐与艺术元素。这个假日,潮人络绎不绝。全国渠道负责人刘茜宁说,东郊记忆作为一个集音乐、美术、戏剧、国潮等文化形态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园区,与1807所倡导的街头文化和潮流态度高度契合。

数据显示,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年均举办文化活动超1100场,2024年接待游客超1700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近920万人次(日均超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外地游客占比超5成,年轻群体占比超8成;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约1200场次。
此外,已有超300家以“音乐展演”“数字文创”“国潮时尚”为主赛道的商企和主理人潮牌入驻东郊记忆。

工业遗产所保留的、锈蚀斑驳的外貌,成为追忆城市工业经济的一道时空之门,也成为开启城市文化产业新故事的一把钥匙。
当然,故事最终靠人书写,而奇迹,仍在不断发生。(来源:成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