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成都

从筑牢硬支撑到夯实软服务 产业“园”动力如何“升级”未来竞争力?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产业园区,是成都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产业的“园”动力,也是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立园满园 与城共进

成都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7

产业园区,是成都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产业的“园”动力,也是城市未来的竞争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园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既要筑牢硬支撑,也要做好软服务,发展环境要优、保障能力要强、内生动力要足。

2024年10月,成都召开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锚定“环境优化、舒心发展”主线,将增强园区保障能力,作为成为构筑区域比较优势、激发内生动力的策略支点。

一年来,成都各产业园区打响保障能力升级的“攻坚战”。一方面以“进解优促”、“蓉易见”会客厅等行动,精准回应企业需求;另一方面筑牢基建“硬骨架”、做优金融法律“软服务”,统筹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推动园区向“生产优、生活便、生态美”综合形态蜕变。

面向未来,在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又将如何把环境之优、保障之力、创新之举高质量转化为园区的吸引力、发展的竞争力、产业的持续力呢?带着这一命题,调研组成员走进各园区,力求多维度解码产业园区发展的“动力系统”。

01人尽其才,激活园区内生力

人才和产业

不仅双向“奔赴”更可双向“兑现”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和产业,人是激活产业动能的核心变量,产业是承载人口价值的重要载体,二者如同城市发展的“双轮”,缺一则难行远。当前,多重压力下,全国人才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从一线城市放下身段加入战局,到二三线城市投入“激战”,表面热闹的竞争背后,“重引进、轻适配”的隐忧也开始显现。

如何让人才招引精准适配产业需求,又让产业发展充分兑现人才价值?这一问题的答案,藏在产业园区对人才需求的洞察里——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最迫切的是需要“安身之所”与“稳定预期”;寻求突破的高层次人才,更看重“科研转化的实力”与“学术土壤的丰沃”。这种对“不同群体有不同诉求”的清醒认知,也让成都各产业园区更加明白,必须避开“一刀切”的普惠政策,走出更为务实的“精准对接”路径。

今年国庆,位于成都锦江区的锦邻公寓经开区店飘来“家的味道”,首批入住人才公寓的青年业主们齐聚一堂,同庆双节。“人才公寓申请流程还是蛮方便的,我们只需要在App上统一去完成租赁码申请就可以了。”四川英拓芯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张钟瑶对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十分满意,“不仅配套开通了公交园区专线,甚至还投用了知名小学和幼儿园,让我们全无后顾之忧。”

“人来了,不仅要有房住,还要有活干,才会从‘临时落脚’转向‘长期归属’。”锦江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人工智能、金融商务、数字文创等主导产业,目前锦江区已前瞻布局智简6G、脑机接口、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六大未来产业,构建起“成熟赛道与新兴领域并行”的产业吸引力矩阵。这些赛道兼顾高技术的密度与创新力的力度,为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与多元的成长通道。

近者悦,远者来。2025年“蓉漂人才日”发布的数据,恰恰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成效。截至目前,成都的人才总量已攀至669万,居全国第四位。尤其是近三年来,更是吸引到156万多名青年人才汇聚成都。

若说“安居”是留才的基础,那“用好才”便是激活产业动能的核心。

在新都区的新杉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套优化后的3D打印设备正稳定运行,精度较此前提升12%,为企业省下近三成研发成本、缩短近三分之一研发周期——这一突破,源自全省首创的“博士共享计划”。

“无需辞去高校教职,便能带着国家发明专利扎根企业,仅用三个月就破解了激光能量场分布模型的瓶颈。”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门正兴博士及其团队十分感慨,这种“身份不转移、智力可流动”柔性用才模式,无需脱离学术土壤,就能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车间产品,避免了“纸上谈兵”的遗憾。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对于冲刺高质量发展的成都产业园区而言,这份“非常之功”的根基,正藏在每一位奋斗者的价值绽放里。当每一个人都能在园区里各尽其才、各展其能,充分兑现自身价值;当穿梭于企业车间与研发中心的博士团队,又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这些鲜活的奋斗身影,便汇聚成了成都产业园区破浪前行最硬核的底气。

02园城相融,织密城市新肌理

打破空间壁垒

从根源上解决“服务触达难”

长期以来,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区之间横亘的“空间壁垒”与“流程断点”,像一道无形的鸿沟。空间上,园区与城市配套“各自为政”,资源难以跨区域流动;流程上,企业办事需在园区与城市职能部门间“多头跑、反复交材料”,权责边界模糊、信息不通畅,这样的“多头跑”有时变成了另一种无形的“卡脖子”。

要破解这些梗阻,首在找准矛盾核心。8月26日,温江区电子科大科创谷的李先生正为合伙企业开办犯难,原因是合伙制企业材料涉及多名股东与法人信息,核对繁琐不说,按常规流程还得跑区政务中心提交材料,这显然与“不出园”的承诺相悖。

企业“不跑远路”的诉求,与材料必须经区局审查的规定形成矛盾,问题根源正在于“园区与区局的衔接环节”。帮办代办专员龙雯玲精准定位“流程断点”,并全程提供了帮办代办服务。“原本以为要跑两三趟,没想到材料交了就等着收执照,这服务是真打通了最后一步。”李先生的感慨,正是政务服务向园区延伸、推动园区融入城市生活圈的有效印证。

园区要实现的不仅是“办事不出园”的承诺,更需搭建“企业不动、流程动”的后台流转机制,让每一次高效服务都成为对产城梗阻点的精准突破与跨环节协同,从而推动园区从功能上、服务上与城市肌理深度融合。

为了让服务流转更顺畅,都江堰天府软件园青城园构建起了“1+1+N”服务体系,破解“诉求响应慢、责任不清晰”的问题,直接有效链接起了产业园区和城市。

“1名专员”直接对接重点企业,确保诉求第一时间被捕捉;“1个专班”联合属地街道、职能部门,避免单部门解决不了的“推诿梗阻”;“N项保障”则明确诉求响应、任务分办、结果反馈的标准化流程,比如企业提出的政策补贴申请,专员收集后由专班分办至发改、税务等部门,办理进度每周反馈给企业,直到诉求办结。入驻企业负责人陈越感慨道,“园区的‘服务网’把每个环节都兜住了,我们不用再琢磨‘该找哪个部门’,只需专心搞发展。”

截至2025年9月,这个未满“周岁”的园区已注册落地企业41家,提前实现“满园”,入驻企业营收近10亿元,预计全年营收将突破15亿元,全年缴纳税收5000万元。从这些数据也不难看出,当园区的服务能力与城市的管理资源实现系统对接,产业与城市之间才能真正实现肌理相通、功能相融。

破解梗阻,更需“点面结合”。成都在构建“园区事园区办,办事不出园区”工作格局方面行动坚决,市本级和23个区(市)县均依托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了企业服务中心或企业服务专区,同时依托园区管委会,设置园区企业综合服务驿站或企业服务窗口,实现服务载体全覆盖,从根源上解决“服务触达难”的问题。

这种全域布局、系统推进的服务网络建设,不仅强化了园区作为城市功能延伸节点的地位,更从机制上保障了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在服务、治理、功能上的有机融合,让产业园区不再是“孤立地带”,而是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有机组成部分。

03全链聚合,释放空间增产值

串联纽带

链动企业上下游、左右岸

而当人才与企业向产业园区持续集聚时,一个现实的命题也摆在眼前:如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让园内产业链像一串紧密咬合的齿轮高效协作运转?

在成华经开区成都机器人产业园,率先作出尝试,将“工业上楼”从概念落地为实践。打破传统工业的平面空间局限,将单层铺开的厂房通过垂直整合“折叠”,让企业在高层楼宇内实现研发、生产、仓储一体化,既高效盘活土地资源,又构建起“空间集约+产业协同”相互赋能的新生态。

走进园区内的储能龙头企业兴储世纪,这种空间革命的效益直观可见。“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对于工业上楼带来的企业效率提升,兴储世纪纳电研发管理经理郑皓月感受颇深,同一楼宇内的上下楼之间就有第三方检测机构、配套企业等,显著缩短了研发与生产周期。

调研组在现场看到,一楼的电芯研发中试线与二楼的仓库、材料研发实验室无缝衔接。原材料到货后可直接上楼测试入库,新材料研发完成后能即刻下楼验证性能,企业内部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园区不再是简单的企业堆叠,而是围绕产业生态圈做布局。”成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曾波表示,锚定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智慧能源三大赛道,园区通过“政府投资+企业自投+政企联合”三种模式,打造东广人工智能谷、金地威新、联东U谷三大产业载体,总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相当于将1500亩平面厂房“压缩”进垂直空间。

目前,园区已聚集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企业62家,包括埃斯顿成都公司、成都卡诺普等9家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以及53家上下游配套企业, 这种“链主引领、配套跟随”的格局,正是“工业上楼”空间布局催生的协同效应。

截至2025年8月,三大项目整体去化率超80%,入驻企业167家,其中116家已投产;2024年成华经开区更是实现涉税企业超两万家、四上企业164 家,全口径营业收入达2969.44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垂直布局”对“平面扩张 的超越——不再以土地面积衡量产业规模,而是以空间效率来驱动价值增长。

这样的空间创新实践并非个例。面对中心城区产业承载空间的约束,青羊区也同样在尝试跳出传统发展逻辑,转向“物理空间提质+数字空间赋能”的双轮驱动路径,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系统推动产业生态的价值重塑与能级跃升。

在物理维度,青羊经开区打造以“科技上楼、产业上楼”为特色的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园,为构建世界级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筑牢基础设施;在数字维度,青羊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航空软件实验室,其研发的“数字孪生工厂系统”正处于测试阶段——通过模拟飞机部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可帮助企业减少30%的物理试错成本。而航空国创中心的数字孪生技术,更实现了物理车间与虚拟世界的实时互动,为“未来工厂”勾勒出清晰模样。

上午敲定的算法仿真,午后便能化作车间里的实体零件……从成华“垂直产业链”的环环相扣,到青羊“数字+物理双空间”的无缝衔接,成都的产业园区正在跳出“以土地换增长”的传统框架。当空间不再只是物理容器,而是串联创新、转化、生产的纽带,成都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更坚实的根基与更辽阔的未来。

调研笔记

超暖心!企业舒心发展有“沃土”

初秋的成都,产业园区里的生机早已跳出“机器轰鸣、报表堆叠”的旧图景。风掠过锦江经开区锦邻人才公寓的窗沿,传来双节同庆的笑语;穿过温江电子科大科创谷的服务窗口,留下企业主拿到执照时舒展的眉头;拂过成华经开区成都机器人产业园,见证研发团队下楼即对接生产的高效……从过去“只谈生产”的单调场景,到“产城相融”的安居乐业,成都产业园区的“进步”,藏在了“以人为本”的细节与生态优化的“写实”。

曾几何时,“人才留不住、办事跑断腿、用地卡脖子”是园区发展的老难题。而今再访,调研组有了更多的体会与可感的实践:为初入职场的青年人才建公寓、通专线、配名校,让“安身”有保障、“安心”有归属——这才有了人才总量突破669万、近三年156万青年人才汇聚的活力;为企业破解“流程断点”,派帮办专员跑腿、建“1+1+N”专班协同,让“事不出园”从承诺变常态——都江堰天府软件园青城园未满周岁便注册41家企业、营收近10亿,正是“服务围着企业转”的最好佐证;为高质量发展寻求“空间增值”,将单层厂房“折叠”成垂直空间,链动企业上下游、左右岸,成华经开区成都机器人产业园以100万平米载体承载四上企业164家、实现2969亿营收,青羊区靠“数字+物理”双空间减少30%试错成本,改写了“有地则兴、无地则滞”的惯性。

从人尽其用,到产城相融,再到空间增值,这些实践从来不是孤立的“美颜”,成都产业园区的保障升级,本质是一场贯穿生态、生产、生活的全域全链重构,它让园区不再只是生产的“容器”,更成为人才安居乐业的“家园”、企业舒心发展的“沃土”。

夕阳下,新都新杉宇航的车间里,3D打印设备仍在稳定运行,门正兴博士团队的科研成果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这画面恰是成都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当生态之优能留住人的脚步与心,当生产之变能激活创新与协同,那些藏在公寓里的“家味”、窗口后的“效率”、楼宇间的“协同”,便会化作园区发展最坚实的“根”,滋养出产业向上生长的无限可能。

智库视角

·王晓羚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打造产业生态优势

筑强园区发展基石

产业园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是城市创造未来、赢得未来的关键。产业园区要顺应城市发展逻辑和产业迭代趋势,逐步向建设制度集成高地、打造产业生态优势、提升综合保障能力来吸引创新要素聚集转变。

推动园区建设向产城融合转变

未来的产业园区将从“工业孤岛”向“微型城市”转变,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发展。深圳把园区建设成为高品质产业空间,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创新、创业、创投“三创结合”,既有研发区,也有公共服务、教育、公寓、商业等其他配套设施,形成了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空间。

建议高标准规划建设园区道路、电力、燃气、自来水、排水、排污等各类基础设施,支持产业园区开通定制化班车、接驳专线,加强园区大型交通枢纽的交通连接。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开发利用闲置、低效空间资源,结合主导产业的特殊需求,高标准建设标准厂房,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产业园区。

推动园区发展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

随着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变量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园区对创新能力的培育至关重要。

建议依托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等,搭建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先进技术率先在园区落地转化。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方向搭建概念验证平台、共享实验室、检验检测平台等开放共享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引进建设创业孵化载体,引导现有孵化载体聚焦园区主导产业,提升孵化能力。

推动园区管理运营向综合平台转变

目前,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到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中,使得园区正加速由单纯物理空间载体向价值创造平台转型。上海浦东软件园采取投资运营模式,组建市场化专业运营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全生态服务。

建议在重点园区搭建园区运营智能中枢,建设园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施基于大数据的可持续高效运营。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加快向产业投资运营商转型,积极探索物业资本化、产业投资、品牌运营输出等盈利模式,加强园区自我造血能力。引进国内外优质园区运营商参与,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和运营品质。鼓励园区以市场化方式链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资源,为园内企业提供一站式产业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窗口向园区延伸,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

推动园区资源支撑向生态营造转变

未来产业园区发展将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投融资服务等增值服务增加对入驻企业的吸引力,园区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的同时,向周边区域辐射,带动周边生产、生活配套产业的发展。

建议差异化配置法律金融、科技服务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增值服务。充分调动产业大脑、创投机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力量共同推进园区建设。鼓励国有企业参与设立创投机构,建设创投机构集聚区,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共同体,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形成体系化、任务型协同创新模式。(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