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微改革”如何撬动高质量发展“大棋局”

综合
关注
一年前,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质效如何提升?方式有多种、维度有多个,但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无疑正是“要注重改革赋能、高效发展,提高园区运营水平”,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摸索“管理机构+运营公司+N”运营模式,在可持续的效能管理和市场效率上实现有机融合。
近一年来,围绕各自优势产业,产业园区以“微改革”为切口,精准切入园区运营肌理,着眼于机制堵点、运营痛点和赋能断点,通过一系列微改革措施,逐渐实现了管理效能、市场效率从“量变”到“质变”的推进。那么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各产业园区是如何解题破局,借力运营水平提升,推动“立园满园”取得质效的呢?记者走进多个产业园区进行了实地探访。

“+”出来的机制破冰
园区运营模式重组的进阶
秋日午后,阳光洒在东郊记忆SOARIN的店招上,伴随着磨豆机的嗡鸣声,主理人赵明将一杯拉花拿铁端到客人面前。
“你看这一排复古西装,每件都讲述着上世纪的故事。”在他看来,这里不仅是咖啡馆、服装店,还是一个社交空间、一种年轻人的潮流生活方式。
在东郊记忆,这样的复合型业态并非个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围绕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要求,强调要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开展城市更新,成都在工业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而东郊记忆这座由老厂房蜕变而来的艺术园区,通过工业遗址的空间特色与潮流元素的创意融合,让整个园区变身时尚秀场。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解码文化印记》节目将镜头对准了这里。镜头下,游客穿梭于复古咖啡馆与赛博朋克风的装置之间,毫无违和感地感受着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浑然天成的活力并非一蹴而就。时光回溯到几年前,这里也曾陷入“房东思维”困境。业态零散、重复,导致工业遗存的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激活。这种因体制机制不畅导致的“沉睡”,在当时并非孤例,它折射出了行政化管理与市场化运营需求之间的矛盾。

市民在东郊记忆红墙前合影留念
转机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一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在此启动,成都传媒集团公开挂牌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东方正火”。
“让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成都传媒集团本着这一理念,改革“第一刀”落在自己身上:旗下原有的物业公司、旅行社等全部退出,彻底为专业团队让路。这一退,“腾退”出了管理与运营的“有效空间”;这一进,是重塑角色的理念与生态再造的勇气。
由此,一个清晰的“管理机构+运营公司+N”模式逐渐成形:成都传媒集团作为管理机构,专注于战略把控与安全监管;东方正火作为运营公司,全权负责园区的业态规划、品牌招商与生态培育;而“N”,则是被重新定义的商户与主理人,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租户,而是与园区共成长的“青春合伙人”。
“我们拒绝过能带来短期高租金的国际知名品牌。”运营方“东方正火”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从“管理者”到“运营者”、从“收租者”到“合伙人”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催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每一家店如同一颗种子,在工业遗存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共同构成包罗万象又自成一格的生态群落。
东郊记忆园区的蝶变新生,走出了城市更新中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东郊记忆模式。数据证明了其作为城市文旅新地标的超凡魅力——
截至目前引入21家全国首店、23家西南首店,聚集超300家商企和主理人潮牌,年客流量突破1700万人次,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事实上,在成都,探索运营模式迭代的不只此处。

在天府软件园青城园区,另一场机制探索也在上演。作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和都江堰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结对合作的首个产业载体,它面临的是如何实现“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课题。在这里,“领导小组+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应运而生。管委会与市场化平台公司“高都公司”实行人员交叉任职、一体化运行,精准选择文化旅游、数字经济、医疗健康和低空经济四大产业赛道,产业招商小组覆盖从项目接洽到落地的全流程,并建立了直达决策层的快速沟通机制。
“这种机制创新所营造的一流产业生态,让企业更有底气敢闯敢试、安心发展。”去年11月落户的成都星思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业务经理艾孜买提对此感受颇深。
也正如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经济师、青城合作片区管委会主任姜小龙所说,管委会和高都公司人员交叉任职与一体化运行,提升了决策响应效率,服务更加高效,机制优势进一步放大,从而提升了产业吸附力。成效是显著的。截至今年9月,园区已注册落地企业41家,入驻企业营收近10亿元,预计全年营收将突破15亿元,全年缴纳税收5000万元。

都江堰天府软件园青城园区
在成都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以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为目标,“领导小组+法定机构+专业公司”运营模式应运而生,省内第一家法定机构成都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发展服务局负责商务区内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综合协调等行政事务工作,通过创新协同治理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机制体制改革之路,最大限度释放体制活力,让园区在市场化运作下更加灵活高效。
在成都影视城,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郫都区组建成立成都影视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机制,实现园区规划建设和产业招商运营一体推进。得益于运营模式的灵活高效,成都影视城正在成为众多剧组拍摄首选地。
“融”出来的改革实效
园区扩权赋能中的“微创新”实践
“企业最看重的是效率。办事效率起来了,园区就有了活力。”在双流经开区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中心,管委会企业服务部部长邱永福告诉记者,这里最早是开发区的党群服务中心,眼下打造成了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承载地。
过去,企业办事“跑多次、进多门”,园区管委会虽有服务之心,却常受限于审批权限。今年7月,双流经开区专门成立了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启动以来,通过区级驻点单位的“扩权”,赋能园区运行效率提升,打通了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围绕企业引进落地、项目投产经营、证照审批服务等需求,将原来由区政务服务管理和行政审批局等6个区级部门审批办理的44项管理权限,集中下放(下沉)至园区管委会办理,以工业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为例,初审时间从10天以上缩短到3天以内。

成都双流经济开发区
另一方面,针对企业高频办理事项,该中心开设行政审批、政策服务等4个窗口,从注册到运营一站式服务,在此过程中,区级驻点单位对派驻审批专员充分授权到位,满足企业就近办理需求。与此同时,规自、环保、住建、行政审批等区级部门共8名工作人员长期驻点园区办公,为企业现场办理企业登记注册、市政设施建设、节能审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出具规划函复意见书等事项,基本实现“办事不出园区”。
以园区链主企业纽瑞特医疗为例,其将于近期投用全国首台商用Cyclone IKON 30MeV(兆电子伏特)回旋加速器,需办理多个资质证明,按过去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受益于多部门驻点办公,园区服务大厅内即可办理。

成都空港国际快件中心
“效率”改革带来的改变,是企业时间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双双降低,其影响远不止于审批大厅内,更延伸至全球贸易环节,重塑着产业发展的速度。一个生动的案例是:从北欧深海到成都市民的餐桌,冰鲜三文鱼的旅程,在过去需要4-5天;而如今,最快仅需48小时。
这背后,是推动实施的一系列通关便利化“微创新”。“7×24小时”通关保障了生鲜货物随到随报、随到随检,即便在深夜或周末抵达,也能即刻办理通关手续。“两段准入”监管模式则允许符合条件的货物在完成口岸基础检疫后先予提离,将后续的检验作业延后至目的地完成,极大压缩了货物在口岸的滞留时间。

繁忙的双流国际机场
数据显示,双流国际机场今年1-8月货邮吞吐量高达47.9万吨,同比增长19.0%。高效便捷的航空物流通道,如同一条强劲的动脉,吸引了东航冷链西部生鲜港等链主企业落户,并带动了一批贸易、加工及新零售企业在此聚集,助力航线资源向“口岸经济”深刻转型。
不止于对外部市场的“松绑”,同步进行的还有向内部要效益的自我革新——一场刀刃向内的组织架构优化正在全面铺开:将原西航港经济开发区与航空经济区管委会整合至双流经开区管委会,实行经开区管委会与航空经济局、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一体运行,统筹园区建设与管理。

原有21个科室整合为9个“大部室”,人员统一调配、职责融合——看似简单的合并调整,蕴含着空间整合与职能重组的深意,其目的是彻底打破过去的部门壁垒,构建“专业集成、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运转体系,让服务响应更快,资源调配更优,最终让企业受益。
同样的逻辑也应用于金堂经开区的“大科室制”改革中,其核心目标直击产业化项目落地过程中办事环节多、审批程序复杂、部门协同不足等痛点。在世鑫新材料副总经理黄文看来,这一模式不仅有了制度层面的改变,更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管委会协调多部门,对政务审批、要素保障等统筹推进,专员‘一对一’服务全天候响应我们的各种需求,顺利促成项目5月完成土地出让,6月即进场施工。” 黄文一边介绍一边点头称赞。

金堂经开区(局部)
“打”出来的多元化组合拳
精准灵活微改革绘就活力迸发新图景
改革的成效,要最终体现在产业生态的繁荣与韧性上。在成都,各大园区在提升自身运营水平的探索中,并未追求“大而全”,而是围绕自身产业特质与发展阶段,打出了一套套精准务实的“运营组合拳”。
在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园区管理者思考的是,如何将流通优势转化为产业“增量”?他们的“拳法”核心在于“科技赋能”。
走进食用菌菌种繁育及设施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技术人员穿梭在大棚中间,仔细记录着生长数据……依托全国最大的羊肚菌交易集散中心,这片土地承载了全国90%羊肚菌交易量,去年交易额达80亿元。如此庞大的交易量是如何实现的?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合作,在此打造了食用菌菌种繁育及设施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这正是运营的关键一招:主动引入顶尖科研团队,破解产业技术瓶颈。园区摸索建立的“科学家+企业家+技术人才”协同模式,有效地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开展了黑皮鸡枞、香菇、毛木耳、灵芝等品种或菌株的引育、驯化和筛选,获得高产优质或特异种质10余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创新团队副研究员严俊杰介绍道。
“食用菌产业从品种引进到规模化种植,每一步都离不开专业科研团队的‘保驾护航’。”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孙霞表示,这套“拳法”产生了“1+1远大于2”的效应。合作以来,园区食用菌交易额提升了20%,更助推金堂产的优质食用菌成功打入欧美等国际市场。

都江堰天府软件园青城园区一角
而在天府软件园青城园区,“资金链”的精准注入与高效循环,则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聚集提供了另一股关键推力。园区创新运用资本招商模式,依托策源资本、高都公司等国资平台,在青城合作片区设立了规模达10亿元(首期3亿元)的共创产业基金。这只基金聚焦片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以投代补”的杠杆作用,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该基金已成功招引落地投资额达30亿元的协鑫集团数智科技总部项目。
“在园区的积极协调与帮助下,我们顺利完成了两轮共计6000万元的融资,目前资金均已到位。未来这些资金将全部投入到新产品的创新研发中。”成都协鑫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袁志兴表示,这种强有力的、直达痛点的金融赋能,是企业最终选择落户于此的重要原因。
在温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运营“拳法”更显系统性与整体性。“我们正致力于系统性打造一个从技术转化到市场开拓的全周期赋能生态。”四川隆康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利向记者描绘了这样的图景:园区通过精准引育企业、强化技术平台支撑、完善资金配套,并成立产业联合会,输出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每一位入驻的“创业者”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方位支持。
从“科技拳”“金融拳”到“生态服务拳”,各大园区通过一系列目标精准、打法灵活的“微改革”组合拳,助推运营能级提升,共同绘就活力迸发的生动图景。
调研笔记
于微澜处破冰 园区“微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仲秋时节的成都,空气中偶有暑热的余温。各大产业园区里,关于“如何运营好一座园区”的思考与实践,仍在如火如荼推进。
站在东郊记忆保留完好的红砖烟囱下,耳边是音乐工作室传来的隐约鼓点声,不远处是“成都”墙前游客的欢声笑语。从“一度遇冷”到人潮涌动,在这里,人均消费500元的沉浸式餐厅蜀宴赋与隔壁20元的奶茶店同样排起长队,工业遗迹的厚重与时尚潮流的轻灵相互滋养。这份繁荣,源自于那场“壮士断腕”般的改革。改革所展现的斐然成效,发端于“让专业归位”的运营智慧。
同样以注入源头活水为目的,双流经开区的“大部制”改革看似是管理架构的调整,实则是一场机制变革——
不止是几个部门简单地合并,而是服务逻辑的重建,所有行政资源、服务要素围着企业的需求转。从“高频事项下沉”到“4大关键部门驻点办公”,每一个微小的流程优化背后,都向传统行政惯性与部门合作壁垒发出挑战,背后蕴含着无数沟通、协调与博弈,最终,是为了降低企业的制度性成本,让园区运营真正服务于企业经营。当得知挪威三文鱼能以48小时的极速从产地抵达成都市民餐桌时,看到的已不仅是物流效能的强大,更是一整套由园区主导、多方协同的服务系统高效运转的成果,是“微创新”织就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全国各地产业园区都在从“规模扩张”走向“质效提升”,运营能力成为新的竞争关键。
调研过程中,记者试图梳理成都“3+22+N”产业园区在运营改革实践中的“进阶”轨迹。事实证明,这场改革不是某个园区的单点突破,而是各产业园区的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各产业园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之路。
从机制创新、扩权赋能到生态构建,在这场百舸争流的探索中,“立园满园”,其深意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入驻和企业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建机制、活生态,满活力、促动能。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创新,恰如一套套“组合拳”,精准作用于园区运营的关键环节,水滴石穿,一子落而全盘活,激活着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一步步写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案。
智库视角
突出空间融合与联动 完善产业园区治理的政策体系
卢燕群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自去年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以来,成都注重空间融合联动,推动区域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构建起“3+22+N”园区体系,通过标杆引领、新兴示范与特色支撑的体制构建,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促使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不断凸显,“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矩阵不断放大,企业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从大刀阔斧整合优化园区架构、明晰产业边界、推行“园区事园区办”,到深化“管理机构+运营公司+专业平台”模式、引入市场力量、优化服务流程;从高频次、大范围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到286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逐步形成一个更具响应性、适配性的产业服务生态。全域空间承载能力稳步提升,重点产业园区扩区与新建工作稳步推进,一批特色化、专业化园区加速涌现,园区治理体系持续完善,项目审批流程不断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入推进,要素保障更加有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推动产业空间协同联动,要因“地”制“产”,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推动产业立园满园,关键是实现“政策引导—空间优化—产业集聚—治理提升”的良性循环,最终推动产业园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立足新起点,应坚守战略定力,推动产业园区由“立园”向“满园”迈进,实现产业规模、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是持续优化空间布局,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全面实现“多规合一”,系统谋划园区规模,为重点产业链建设留足空间;推动重点产业园区扩区与新建,打造一批特色化、专业化园区,进一步拓展产业承载空间。
二是强化园区联动与产业协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主攻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显著提升,加快打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区;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头部链主企业落地,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三是完善治理政策体系,常态化开展专项行动,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创新产品,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人才,筹集创业空间,支持初创企业“拎包入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