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成都

共享电单车主城区野蛮生长,成都如何破题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今年以来,成都主城区街头涌现大量共享电单车,包括小象、迎帆、亿骑等超过50个品牌。然而,这一现象与成都市政策相悖——2025年1月正式施行的《成都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服务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单车”。

据了解,目前投放于成都“5+2”区域(含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及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区)的共享电单车均属违规投放,且成都市已明确不会在该区域发展共享电单车。

多家品牌 “圈地” 投放,安全与秩序隐患凸显

近日,在成都多区域,共享电单车存在集中投放现象,不仅影响交通秩序,还存在安全隐患。

部分骑行人员未佩戴头盔,高峰时段,大量共享电单车占据人行道,甚至直接停放在机动车道上。骑行中未佩戴头盔的张女士表示:“我骑的只是短途,5分钟就到,戴头盔没必要。”她还提到,头盔通常多人共用且未消毒,她担心卫生问题,所以选择不戴。

为何投放量持续上涨?

在成都明确“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单车”且多次严查的背景下,为何违规车辆仍能大批量投入市场?不少市民提出疑问。

梳理投放历程可见,也经历了“逐步蔓延 — 快速增长 — 短暂遏制 — 再次反弹”过程。早在 2023 年,成都市成华区、金牛区便已出现迎帆出行、浩延出行为主的未备案品牌共享电单车,当时投放量尚控制在 3万辆以内。但从 2023 年10月开始,投放范围逐渐扩大至武侯、锦江、金牛区域的三环外区域,投放量也大幅增加。

进入 2024 年,投放进一步“扩张”:部分品牌将投放范围延伸至天府新区、高新区,并开启大规模投放模式,新增投放量超 3 万辆,使得成都“5+2”区域共享电单车总量突破 10万辆。

针对这一现象,成都相关部门曾出台政策遏制。2025 年1月发布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共享电单车与共享单车服务模式、功能同质化,且自重大、速度快,易出现未成年人骑行、不戴头盔、违规搭人、乱停乱放等问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同时,成都现有共享单车体量已能满足总体骑行需求,共享电单车不具必要性,因此“不鼓励发展”。

同年 3 月,成都市城管委与交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区市县清退未备案电单车,再次强调 “不鼓励发展小共享电单车”。在政策推动下,2025年 4 月各区电单车投放得到一定遏制。

但进入2025年6月,共享电单车投放再次出现反弹,部分区域投放量甚至超过了合法运营的单车企业。以天府新区为例,根据成都市数字城管监管中心数据,2025 年该区域 3 家合法备案的单车企业总投放量约 2.7 万辆,而截至 2025 年 9 月中旬,天府新区共享电单车预估投放量已超 3.5 万辆,数量远超合法单车。

回应:

属企业私自投放,将进行核查

针对疑问,成都交管局出管处相关负责人给出明确答复:“《实施意见》已于今年 1 月 19 日起施行,目前,成都一直严格按照意见执行,若相关企业仍继续违规投放,相关部门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目前,成都街头现有共享电单车均未经过正规审批流程,属于企业违规操作。将会其如实上报,推动相关部门加大对共享电单车投放情况的排查与处理力度。

翻开《实施意见》可以看到,意见明确提出,温江、郫都、新津、彭州、邛崃五区(市)将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严格管理当地共享电单车。其他区域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单车,同时将严格查处清理违规投放的共享电单车。

建议:多城明令禁止,专家呼吁加强监管引导

事实上,成都并非个例,目前已有多个城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不鼓励或禁止发展共享电单车。

2023 年 5 月,广州市便公开表示“不鼓励发展”;2024 年 12 月 30 日施行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禁止投放经营未悬挂本市登记号牌的共享电动自行车。

2024 年 8 月,有上海市民提议投放共享电动车以提升出行便利性,但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回应称,上海“目前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事实上,早在 2017 年,上海便因共享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露天停放电池安全等问题,明确 “不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此外,郑州、西安等城市也已明令禁止共享电单车投放。

“对于共享电单车的管理,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共享电单车治理是一项千城千策的工作。”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慢行交通分会秘书长史未名曾在采访中表示,不同城市的交通资源、出行需求存在差异,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方案。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则指出,共享交通行业作为绿色出行与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监管政策完善、市场竞争加剧、用户需求多样化等挑战。他建议,共享电单车企业需通过创新提升服务质量,适应市场变化;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与引导,明确行业规范,推动共享交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