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济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成都平原将迎“双水源”保障!
综合
关注11月7日,引大济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这项投资超575亿元的水利工程,是四川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线路最长的引水工程,其工程总工期96个月。
据介绍,建设跨区域引调水工程,目的是通过水资源的再调配,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引大济岷,正是引大渡河之水进入成都平原。
根据规划,引大济岷工程将从大渡河干流泸定水电站库区引水至成都平原,主要承担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兼顾农业灌溉。到2050年,工程多年平均引水量达到15.23亿立方米。
▲航拍大渡河 资料图 据IC photo
据悉,该工程建成后,将从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库区引水,引水线路总长261千米,其中总干线133千米、北干线25千米、南干线103千米,供水范围包括都江堰供水区和玉溪河供水区,涉及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绵阳、遂宁、内江、雅安共8市43县(市、区)。
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就提出,研究推进跨区域重大蓄水、提水、调水工程建设,增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而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将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1万亩,超3400万人口受益。同时,成都平原还将形成以岷江为主,大渡河补充的双水源、双通道供水格局,对优化成渝地区水资源配置、强化水安全保障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引大济岷工程总布置图。四川省水利厅供图
“水旱从人”的成都平原,为何要向大渡河“借水”?四川水发设计公司水资源规划中心主任朱灵芝表示,水资源分布不均是主要原因。这一区域经济总量占全省六成以上,水资源量却仅占两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缺水问题日益凸显。为成都平原“解渴”,四川人民历经漫长期盼。20世纪50年代,水利部长江委首提从川西北引水至四川盆地的设想,90年代,四川提出引大渡河水补济岷江方案。2019年,引大济岷工程规划启动编制,相关工作步入快车道。
工程建设难度极大。引大济岷工程设计总负责人李智渊说,工程需穿越7条区域性断裂带及多个大型断层,总干线二郎山隧洞最大埋深2040米,为四川水利工程最大埋深;南干线最大管径3.6米、是国内引调水项目已知输水压力最大的管道。
为攻克难题,自2022年起,工程设计团队经历三次封闭式集中设计,仅首次集中会战,近200名技术人员就完成设计报告9000余页、图纸3000余张。
今年10月,工程可研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该工程估算总投资超575亿元,建设工期96个月。“8年后,成都平原就能用上大渡河水。”省水利厅负责人表示,将从根本上解决成都平原经济区缺水问题,对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来源:成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