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更新:“锈带”变“秀带” 烟火汇潮流
综合
关注以有机更新活化存量空间。遵循城市传统肌理和历史格局,以中优、北改区域为重点,实施老旧城区改造“五大行动”,推动以“留改建”为主导的城市有机更新。以“城市针灸”理念促进老街巷、老院落焕发新生,以“创新创意”方式推动老厂房、老建筑、老旧商务楼宇改造,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增设多元休闲开敞空间,持续推进场景营造和业态更新,形成现代化精致城市风貌,实现存量空间的再度繁荣。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当“工业锈带”蜕变为“生活秀带”,当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活力共生共荣,“十四五”期间,成都以城市有机更新为笔,在公园城市画卷上描绘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
从东郊记忆到梵木文创园的创新实践,从祠堂街到玉林东路的多维探索,成都正推动城市更新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为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这场关乎城市记忆与未来发展的深刻变革,正在成都街头巷尾悄然发生。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东郊记忆举办潮流嘉年华,精彩纷呈
工业遗产焕新:
“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工业遗产是镌刻城市发展年轮的“活化石”,既是宏大工业叙事的物质见证,也承载着市民日常生活的记忆情感,成为连接城市过去与未来的独特纽带。如今,成都以创新模式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从超越单纯的物质空间改造,迈向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系统性更新。
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的焕新是成都工业遗产转型的缩影。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曾经的红光电子管厂已蜕变为文艺地标,红砖厂房里传出的不再是机器轰鸣声,而是萦绕着音乐演出的掌声、艺术展览的赞叹声。
功能定位上,东郊记忆在成都传媒集团主导下,明确突出“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国潮化”的发展方向。园区内的潮流品牌1807是这场工业遗产焕新的深度参与者。“我们保留老厂房的原始结构,如裸露的红砖、钢架等,再融入街头文化元素,让空间本身成为品牌叙事的载体。”1807的渠道经理罗远航道出了“旧瓶装新酒”的焕新逻辑。这种对工业遗存的尊重与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强大的“时尚磁场”,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力。
梵木文创园则上演了从“制造”到“创造”的涅槃重生。在成都滑翔机厂工业遗存上生长起来的文创园,凭借“创意产业+音乐产业+影视动漫”核心路径,吸引了60余家品牌入驻。“选择梵木,是因为这里独特的空间气质与我们的品牌调性高度契合。”园区内的德国柏曼灯具成都店负责人马凌志表示,梵木园区的“灵魂”,在于它将旧工业时代的“秩序感”与现代“创造力”进行了有机融合。
“峨影1958”将老电影制片厂打造为影视文化综合体,“U37仓库”成为创意聚集地,“107仓库”转型为艺术空间……“十四五”期间,在成都这类“有机更新”如雨后春笋,在工业遗存的肌理中植入新业态、新场景,为工业遗产注入满满的青春活力。
成都市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指出:“当前成都城市更新已从早期的‘单点改造’进入‘全域开发’的新阶段,呈现出从‘网红打卡地’向‘城市新名片’跃升的特征。”
▲位于祠堂街的Patagonia西南首店。图源:成都天府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多维并举:
城市更新的多元探索
成都的城市有机更新不仅限于工业遗产,更涵盖了历史文化街区、社区微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多个维度。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成效显著。祠堂街通过考古式修复还原百年街巷格局,完成文脉延续、新旧融合、生命力再造;宽窄巷子在保留传统肌理的同时引入新业态;大慈寺片区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与现代商业和谐共生,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这些项目既保留了老成都的记忆,又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社区微更新让城市“毛细血管”重焕生机。成华区下涧槽社区、武侯区玉林街道等老旧社区通过植入新业态、提升环境品质,实现了从“老旧破”到“精致美”的转变。“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打造让市井烟火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
“城市更新,人们关心的不仅是建筑是否好看,更关心产业是否健康、社区是否和谐、文化是否延续、生活是否幸福。”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向铭铭认为,成都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公园城市底色、生活美学导向、平急两用的三重融合,突出“生态化协同”与“人本关怀”的双重底色。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70个、片区更新项目44个、老旧院落改造项目630个、农村危房改造304户,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示范城市。而“十四五”期间,成都分类实施改造老旧小区2555个,惠及居民达30.8万户。
根据《成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规划,成都聚焦老旧小区、低效工业用地、传统街区三类空间,推动“片区更新+业态提升+社区治理”一体化。
▲2025玉林路民谣音乐季“把爱唱给祖国听”国庆主题周活动
融合赋能: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新场景
城市有机更新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载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消费新场景。
玉林东路的更新便是在另一种维度上展开,它没有宏大的工业骨架,只有绵延的市井烟火。其首创“O+EPC”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前置运营团队,联动规划师与居民共建共治,实现从普通老街到全国典型案例的升级。
当河北的李玉抵达成都,放下行李后她便和朋友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玉林东路的石板路。在这条更新后的街道上,从火锅店到糖水铺,从手作工坊到独立书店,从创意餐厅到复古咖啡馆,烟火气与潮流韵味、文艺风范交融。李玉和朋友挑选了一家咖啡馆坐下,随即拿出手机,不停地自拍起来。“这是独属于成都的悠闲与惬意。”李玉立刻发了一条朋友圈。
这样的场景,不仅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城市的温度与活力,更是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数据则是成效最好的见证。玉林东路,自2021年改造以来,这条老街的商铺出租率达100%,一铺难求,日均人流是原来的三倍,国庆假期每日达八万人次。
东郊记忆客流量从2022年的超700万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超1700万人次;入驻商企超300家,引入首店超80家,形成强大的品牌集聚效应。“三个月一大变,一月一小变”的场景迭代策略持续制造新鲜感。成都传媒集团下属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到,2024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500余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长超3小时。平静生活·画廊自贡菜店长更是深有体会。他透露,2025年国庆期间日均排号超过60桌,开业两年来已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其中境外及省外游客占比高达60%。
▲2025年9月28日至10月7日,交子大道1公里潮玩街区开街。图源: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展望“十五五”: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进化”的跃迁
随着《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决定》的全面实施,成都正站在“十四五”的收官节点上,谋划着更为宏大和系统的进阶路线。
从东郊记忆到梵木园区,从祠堂街到玉林东路,从大慈寺片区到交子公园商圈……成都城市更新勾勒出一条清晰脉络:无论是工业遗产活化、老旧小区焕新、特色街区营造还是危旧房改造,它已超越物理空间的翻新,成为一种引领城市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命,开启从“城市更新”到“城市进化”的跃迁。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以‘立园满园’行动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和特色发展,进一步聚焦产业升级、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成都传媒集团下属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展望道。
向铭铭建议,“十五五”期间可进一步将成都更多的城市更新项目,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天府文化标志性资源等进行系统性串联,设计成跨区域的主题旅游线路。同时,推动城市更新项目与周边社区、商业区无缝衔接,让其真正成为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
“融合共生、美美与共。”成都市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他坚信,类似工业遗产焕新,成都城市有机更新一定会呈现出“保护与创新共生、历史与未来共生、文化与城市共生、多元主体与多元业态共生”的万千气象。
当“十四五”的答卷徐徐展开,成绩斐然;当“十五五”的序章即将开启,前景壮阔。成都城市有机更新必将继续为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赋能,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径,为“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注入可持续的活力与魅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提供一份厚重的成都答卷。(来源:成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