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成都

与“新”同行,共赏秋韵:秋夜锦江见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家庭温情时刻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11月14日,由锦官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锦官驿街道总工会主办,九昱公司党支部承办的“与‘新’同行·共赏秋韵”——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亲子城市文化体验日活动,在蓉城温柔的夜色中温情启幕。数十组平日里奔波在城市街巷的劳动者家庭,暂时放下忙碌,携手孩子,踏上了一场充满欢笑与文化馨香的旅程。

序曲:博物馆里的时空对话

下午五时许,东门码头旁的十二月市博物馆迎来了这批特殊的访客。不同于往常的静默参观,馆内洋溢着孩子们的雀跃与好奇。在馆内,一位父亲蹲下身,指着展柜里精美的绸缎,向女儿轻声解释“锦官城”的由来;在“市井烟火”复原场景前,几个孩子兴奋地辨认着古代“外卖员”——卖货郎的模型。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在亲子间的低语与探寻中,变得可触可感,生动鲜活。

刚满9岁的冉同学指着卖货郎的担子大声说:“这个我懂!我爸爸也是送货的,不过他骑的是电瓶车!”童言稚语引得周围一片善意的笑声,也道出了古今劳动精神的传承。

开篇:东门码头的诗意碰撞

随后,活动的主舞台转移至东门码头互动区域。这里,一场以“秋”“月”“成都”为主题的飞花令正在上演。当NPC“李白”抛出“月”字,稚嫩的童声便此起彼伏地响起——“月落乌啼霜满天”“海上生明月”……有的孩子对答如流,赢得满场掌声;有的稍稍卡壳,蹙眉思索的小模样引得父母掩口而笑,忍不住在旁悄悄提示。诗词的韵律与锦江的波光交织,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轻松有趣的竞技中,悄然播撒进童心。答对的孩子们获得的不仅是精美的银杏书签,更是一份自信与文化的启蒙。

“我答对了三句诗!”上三年级的吴同学兴奋地展示她赢得的银杏书签,“我要把它送给妈妈,她每天很辛苦。”一旁的孩子妈妈李女士轻声说:“上班忙得没时间管她,没想到她在外面这么棒。这种活动真好,孩子开心,我也骄傲。”

华章:锦江夜航的温情画卷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家庭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登船。游船犁开墨绿色的江面,荡起粼粼波光。两岸现代的建筑光影与古朴的亭台楼阁倒映水中,构成一幅流动的城市画卷。

船舱内,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兴奋地指向江上的吹笛演员,又或是辨认着岸边熟悉的城市地标。一位母亲轻轻揽着儿子的肩膀,一同望着远处变幻的灯光秀,静谧的陪伴胜过千言万语。窗边,一家人分享着刚刚手作的银杏书签,翻看手机里定格的合影,低声交流着今晚的趣事。平日里因忙碌而略显疏离的亲子关系,在这段专属的航行中,距离被悄然弥合、熨帖。江风微凉,但船舱内弥漫的暖意,却足以抵御寒冷。

尾声:星光下的美好期许

晚上七点,游船缓缓靠岸,孩子们意犹未尽,牵着父母的手不愿离去;家长们的脸上则写满了放松与感动。那句“下次还能来吗?”的童真发问,成为这个夜晚最动人的注脚。

本次由街道、工会与企业党组织联动织就的温情之旅,不仅是一次秋日里的高质量陪伴,更是一封写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城市情书。锦江的夜色里,流淌着十二月市博物馆的千年絮语、东门码头的诗意涟漪,还有游船划开的粼粼星光——它们共同汇聚成锦官驿街道特有的温度,为这些辛勤奔波的劳动者家庭,镌刻下一段属于这座城市与时代的温暖印记,也为成都首个秋假,添上了一抹真挚而温暖的色彩。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