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成都

锦城花更重 万千气象新——成都持续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观察丨央媒看四川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锦城初冬,芙蓉生姿,“花重锦官城”色彩斑斓。

1500余个大小公园星罗棋布,9800余公里天府绿道从家门口延伸,1275平方公里龙泉山城市“绿心”郁郁葱葱……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2020年,中央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7年来,公园城市理念早已融入成都市民生活日常。牢记使命、系统谋划、久久为功,成都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持续探索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城市“诗意栖居”,街头“万千气象”。

诗意栖居: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

“以前拍雪山要碰运气,现在成都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我拍到雪山的次数也变多了!”成都摄影爱好者任志刚感慨道。近期,他参加了2025年成都生态文明主题摄影展,兴奋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幅在家门口拍的“遥望雪山”美照。

截至10月15日,成都市区今年可观雪山天数已达70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正成为这座超大城市的鲜明标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年前杜诗里的美景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

“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成都坚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

“快看,海鸥到这边来啦!”观鸟爱好者文伟激动地盯着这群“白色精灵”,忙不迭按下快门。这些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客人”,经贝加尔湖长途迁徙,在温暖的四川盆地寻得温暖的驻留地——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它们的到来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赏,为冬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勃勃生机。

除了红嘴鸥,鸬鹚、苍鹭、白鹭、黑脸琵鹭等众多鸟类也在此栖息,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成群候鸟展翅嬉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跃然眼前。

如今,三岔湖已成为“鸟的天堂”。据《成都鸟类名录5.0》显示,截至2025年3月19日,成都境内分布有鸟类586种,创历史新高,种类约占全国总数的38.94%。“越来越多越冬候鸟‘打卡’成都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成都观鸟协会会长沈尤说。

雪山可望、候鸟翔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山水人城和谐相融逐步落地的背后,是“公园城市”提出7年来,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魄力。尊重城市生态肌理,编制具有公园城市特色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全国首个《公园城市指数》,不断深化公园城市的理论内涵;举办多届公园城市论坛,累计发布各类成果50多项,让公园城市品牌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城市生态“颜值”的逐步提升,诗意栖居也从理想化为现实。

清晨的锦城湖畔,晨跑的市民与低飞的水鸟一起迎接晨曦;午后暖阳里的人民公园,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与市民一起喝盖碗茶、“摆龙门阵”;黄昏的绿道上,有散步的老人、“跑酷”的少年、学步的幼童……安逸扑面而来,且触手可及。

“人要多去自然中放松身心。”对于新成都市民王蕊来说,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她毕业后选择留在这座城市的重要原因,“快慢相宜的生活节奏让我可以‘巴适’地生活,又能积蓄拼搏的能量”。

以人为本:城园交融让生活更美好

当前,以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目标,成都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果正持续转化为群众身边的民生福利。

不仅是空间大尺度增绿,细微之处的巧思更暖人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城市“剩余空间”,例如桥下空间、老旧厂房、社区角落等,也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被不断“唤醒”,转化为提升生活品质、增强情感认同的“金角银边”。

“我们都是附近小区的居民,几乎每晚都能到这里打小组PK赛,要是周末,约在这里打篮球的人更多,从家走过来就几分钟。”家住成都武侯区红牌楼街道的居民方昱勋对家门口新建的丽都公园非常满意。这里曾是设施老旧、常年荒废的社区空间“边角料”,经过一番打造后,现在是附近市民喜爱的“网红”运动场。

利用城市建成区中未充分利用、缺乏合理规划的“犄角旮旯”,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梳理汇总、挖掘盘活桥下、街旁、地下、基础设施周边、屋顶、滨河、低效用地等7类空间,打造“金角银边”美好生活工程。

“我们坚持‘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可停留、一切能停留的地方皆能交往、一切有交往的地方皆有效益’的理念,将城市剩余空间的价值最大化。”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嘉聪介绍,通过场景植入、设施升级、功能叠加、社区融合等措施,全市累计建成966个“金角银边”点位,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4966条。

“人民城市人民建”——通过居民多元共治的参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成都正加快让城市成为更多人安居乐业、发展进步的幸福家园。

“以前小区绿化带杂乱无章,现在推门就是小花园,这都是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动手的成果!看着就巴适!”看到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小区环境,成都锦江区金象花园小区的居民刘丽露出笑容。在小区改造过程中,社区充分尊重居民意见,组织召开了多次小区“坝坝会”,让居民从改造“旁观者”变身为“主人翁”。

“屋顶防水层改造后,不仅漏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温层更换后,夏天屋子里再也不会热烘烘的,真是太舒心了!”“屋顶防水层改造”“增加健身实施”等意见建议被采纳后及时落地实施,让刘丽和邻居们颇有成就感。

坚持“留改拆”并举、“点线面”结合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目前,成都已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2217户、城中村改造53642户,分类实施2160个老旧小区改造。

“人民城市为人民”——通过持续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成都正着力推动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新增学位4.2万个,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总数达759所,实现医联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全覆盖;聚焦“一老一小”建设全龄友好社会,建成街道嵌入式为老服务综合体171个、社区为老服务综合站1090个,婴幼儿托位数增至10万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体系更加完善……

“从全龄友好社区到智慧韧性城市,从公园城市肌理到家门口的公共服务,成都以人民需求为坐标,用实干回答‘公园城市’的时代命题。”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坤说。

绿色引擎:铺展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如今,成都的生态价值正实现多元转化,加速激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夜幕降临,乌篷船缓行于江面,“烟火锦江三千年”的独特韵味跃然眼前。成都文旅集团“夜游锦江”项目营销负责人杨苛介绍,游客戴上特制眼镜,就能“穿越”时空,“亲临”盛唐,与“市集”上的人物互动,沉浸式体验千年繁华市井。

为了推动城市特色夜间经济与生态文化深度融合,2018年,成都着手打造了“夜游锦江”项目,生态、经济、美学价值统一,既展现成都历史风貌,又凸显现代都市的生态魅力与人文活力。

截至9月初,“夜游锦江”项目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29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488万元。“这条水上线路串联起的不仅是美景美食,更是独特的‘生态+文旅’体验。”来自重庆的游客赵女士连连称赞。

作为常住人口超2100万人的西部超大城市,面对日益严峻的发展压力,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需要主动作为。

成都一方面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更多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着力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增效,积极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奋进中的创新之城”名片愈加鲜明。

从“哪吒”IP破圈到国星宇航AI大模型巡天探宇,从科伦博泰抗癌新药全球首发,再到沃飞长空“飞行汽车”试飞成功……越来越多的奇迹“破界而生”,靠的是保持“静待花开”的耐心,培育“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铺开了一幅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培育出光伏行业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超2600亿元,全市清洁能源占比超60%,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6%,能源低碳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持续推进产业园区“立园满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级产业集群增至1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增至152个,全国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第8位……

历经7年,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果显著,已初步形成一套涵盖生态、民生、经济等多维度的经验及标准,将为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度召开,为成都加快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区’,我们将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持续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和幸福感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断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名片,以城市为窗口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曹立军说。(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