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天府·智汇蓉城”这一年:一座城市的创新“架桥”
综合
关注成都,2025年10月,一场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称:西物院)研发基地内举行的特殊对接会,让四川无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毅倍感振奋。他的核聚变阀门产品,第一次与“国家队”“零距离”接触,并现场达成了合作意向。“我们‘小众’的技术苦于对接无门,‘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平台直接把桥架到了‘源头’,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蒋毅说。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场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铁二院)量身定制的专场活动也在进行。针对高原长航时无人机等实际需求,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成都纵横大鹏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腾盾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现场“揭榜”。活动后,电子科技大学与中铁二院拟合作开展成都市技术创新研发重点项目申报,纵横大鹏与中铁二院达成三个项目合作意向,为重大工程的科技赋能按下加速键。
西物院与中铁二院,这两场备受关注的专场,正是“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启动一周年来最生动的缩影。自2024年11月启航,这座由成都系统性构建的创新之桥,已飞架蓉城南北,贯通学研产用。一年间,300余场活动,9000余家企业参与,发布企业供需清单2000余项、创新产品近500个,促成产学研合作超400项——这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座城市如何以科创之力,重绘产业创新图谱的深度实践。一年来,这一平台极大地浓厚了城市的科创氛围,有力推动了顶尖科技资源向产业园区集聚、向市场需求转化。
2024年11月18日,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现场
贯通之桥:打通“最后一公里”
从“书架”直达“货架”
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常卡在信息壁垒与信任鸿沟。成都的破题之道,是让对接“沉下去”,让成果“活起来”。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搭建了一座“直通桥”。它不再满足于大型综合会场,而是将会场直接搬进大院大所、产业园区和创新一线。走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专场活动,不仅促成了四川无及科技的合作意向,更让成都本地多家新材料企业接触到了核聚变装置建设中的材料需求,为特种材料企业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走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30余家成都企业带着整理集纳的技术需求“组团”上门。靶向精准的技术转化对接、目标明确的院企合作落地……一场场专场活动,在院企之间的热烈碰撞中,持续延时。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还构筑了一条“高速路”。通过常态化、精准化的“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系列活动,持续深入在蓉高校。在四川大学专场,470余项科技成果集中发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林云锋团队,将四面体框架核酸药物体系构建及疾病治疗的39项技术及专利,以5000万元转让给成都云海四面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去年第一次参加‘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活动时,我们带来的还只是几项技术,今天第二次参加,这些技术已经转化成为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林云锋感慨道。
案例更延伸到细分领域。在温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场“智慧农业创新汇”活动让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兰玉彬的团队与本地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共同探索无人机在垂直农场采摘巡检的应用。
域外高校的创新资源也在加速向成都聚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好风光储能技术(成都)有限公司,在“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平台上亮相后,其半开放储能电池技术迅速受到各方关注。团队不仅完成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鉴定,更与多家政府基金和民营资本签订合作协议,目前正与央企合作建设储能电站,并加快海外布局。北邮未来通信研究院(成都)则在专场活动上揭牌成立,一批“北邮系”项目集中签约落地,包括铭镓半导体新型氧化镓材料项目等,未来这些前沿技术都有望实现“成都造”。
赋能之桥:护航“从1到100”
从“精准滴灌”到“遍地开花”
企业的需求千差万别,创新的痛点细致入微。“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的另一重角色,是成为一名精准的“技术红娘”和“服务管家”,为企业“找技术、找资金、找市场”。
它的服务,是“订单式”的。当成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走访中了解到东方电气新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在风能技术领域的协同攻关需求后,一场高效的牵线搭桥随即启动:联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等机构,为其“开专场”。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40余家高校院所专家团队现场“揭榜”企业发布的12项技术需求清单,实现了从“企业出题”到“校企协同破题”的深度联动。目前,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已与企业就风机智慧运维等需求展开深入技术研讨,进入合作框架拟定环节。
它的撮合,是“一线式”的。在“智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接AI+“工业机器人”专场,四川乐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产线AI升级需求后,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又维从“会谈桌”发出邀请,半个月后,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便走进了峨眉山脚下的生产车间。“必须先深入理解实际的生产场景,专家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刘又维表示。这种深入产线的“现场技术诊断”,让技术供给方真正看到了光缆生产的真实环境,为后续定制可行的AI技术方案奠定了基础。
它的赋能,是“场景式”的。围绕2025年成都世运会这一世界级舞台,“科创天府·智汇蓉城”连续举办4场供需对接,让50余家科技企业的80余项产品获得了从“实验室”到“世界级赛场”的珍贵机会。从世运赛场到世运村,机器人“打工天团”持证上岗服务;“黑科技”智能眼镜成为跨越语言障碍的“神器”;机器人跳起啦啦操,用精准舞步、表情互动点燃现场;降温马甲和降温帽为酷暑送来清凉……这些“成都造”科技产品的集中亮相,不仅是科技赋能赛事的生动缩影,更让企业借此斩获了全球订单。
创新之桥:播种“未来雨林”
从“独木成林”到“万木争荣”
创新的终极竞争,是生态的竞争。“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的目标,在于构建一个滋养万物、循环共生的热带雨林。
这里,资本活水精准滴灌。在“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的未来产业专场,成都科创投集团与北京邮电大学现场签署四项成果转化意向投资协议。此后两个月,成都科创投集团投资业务部高级经理霍旭辉成了北邮的“常客”,来回奔波1800多公里。“我们有两个月基本在北邮,前前后后跑了估计有七八次。”这份执着换来了实质性进展:智能穿戴设备“uAita智能戒指”项目100万元投资已完成尽调,正在协商联合投资方案;“毫米波人体感知”项目拟投资1000万元,待企业方确定投资协议后,即将进行协议签署和相关款项交割。
这里,创新要素开放流动。平台构建了“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的创新转化服务体系,并创新“专班+专员”机制。今年5月,成都首批9个特色园区成果转化专班正式成立,覆盖锦江白鹭湾科技生态园、成华龙潭机器人特色产业园等重点区域。一批懂技术、通市场的“成果专员”深入一线,常态化提供百余项服务,系统破解企业“成长之困”。
米格实验室的快速发展便是平台赋能的最佳注脚。从北京到布局成都,脱胎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米格实验室,在首场“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活动现场就与电子科技大学分测中心、明途科技等单位达成合作意向。“活动就像‘资源枢纽’,帮我们快速触达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三方需求。”创始人闫方亮深有感触。活动举行半年多后,实验室在成都的客户储备量已突破50家,其中很多都来自活动直接对接。今年7月,米格实验室西南总部正式投用,实现加速跑。
这里,成都的“创新朋友圈”持续扩大——“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的品牌旗帜,一路东进长三角,南下大湾区,更深度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华体科技与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西部车网(重庆)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建设“川渝车路云联合实验室”。
一路奔赴德国、土耳其,链接欧亚创新资源。在德国专场,18项科技合作“牵手”成功;在土耳其专场,15项科技合作达成协议。
一年来,一个立足成都、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创新生态圈正加速形成。从“拆墙”通流到“架桥”引渡,再到“育种”成林,成都市科技局通过“科创天府·智汇蓉城”这一城市级品牌,不仅激活了沉睡的创新资源,更重塑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都路径。
“我们将不断强化有组织的创新、有体系的撮合、有质效的转化,强化对上争取,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级创新平台纳入国家规划布局。”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一批科技领域的“明日之星”和“镇园之宝”企业,形成梯次递进、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功能,搭建“中试+”服务生态,常态化举办“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成果对接系列活动,为西部创新高地建设贡献成都力量。
当创新的要素在这座桥上奔流不息,成都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根基,也正被浇筑得愈发坚实。在这片创新的热带雨林中,每一颗创新的种子都能找到成长的沃土,每一棵创新的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成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