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成都

为新型材料产业链“通堵点”!成都政企“面对面”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11月27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内氛围热烈,“进解优促”面对面——新型材料产业链企业专场活动在此举行。

一张张圆桌,摆着的不是名牌而是问题清单;一次次回应,承载着成都打造全国新型材料产业高地的决心。

11月27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内氛围热烈,“进解优促”面对面——新型材料产业链企业专场活动在此举行。市领导,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等近20个市级部门,7个相关区(市)县,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城投集团、成都环境集团等一批市属国企,与30余家产业链重点企业负责人共聚一堂,围绕市场拓展、研发创新、要素保障等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面对面交流、实打实破题,共同搭建政企沟通“连心桥”,着力为成都新型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现场还邀请电子科技大学、宏明电子、成都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联盟等科技顾问、链主企业、行业组织代表,就构建多层次新型材料产业发展体系、以应用场景牵引产业链协同创新、组建新型材料产业专项政府引导基金等方面建言献策,为推动成都新型材料产业迈上新台阶贡献智慧力量。

圆桌对话:从市场对接到金融服务

企业诉求“秒回应”

记者现场了解到,活动现场围绕市场拓展、政策支持、要素保障、金融服务等企业核心诉求,设置专属交流区域。企业、政府部门、行业智库“肩并肩”沟通,务求实现“现场提问—即时解答—台账督办”的闭环互动。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复杂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件研发及制造项目”将于四季度试生产,公司急需拓展对接航空航天领域客户。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当场回应,将依托新设立的“场景应用推进处”和“四专一家”服务模式(即“专班、专人、专档、专线、经新场景管家”服务模式,今年已累计举办200多场供需对接活动,发布供需清单超3000条),牵头梳理航空航天领域需求清单,组织中自科技等重点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同时邀请企业入驻“成工精销·工业淘宝”官方公益平台(该平台已入驻企业近6000家、上架产品约30000个,重点产业链销售突破43亿元),即时享受免费入驻、产品推广、供需精准匹配等一站式服务。

“我们计划低成本出海拓市场,希望多参与有补贴的组团出海活动。”成都鸿润德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臧菁提出诉求。市商务局现场回应,企业境外参展展位费可获70%—80%支持,海外营销及合规费用超10万元部分按50%补贴。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补充,今年经新领域已组织4个政企代表团赴8个国家拓市场,签约超159亿元,明年将联合市商务局、市博览局继续精准策划更多“蓉品”出川出海活动。

“当前绿色建材大多用于市政工程,应用范围受限。”四川华一众创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元正现场呼吁推动绿色建材使用“普及化”。市住建局当场回应,成都市正在制定实施方案,拟将医院、学校、办公楼、保障性住房等9类政府采购(投资)项目纳入绿色建材应用范围,全面落实国家绿色建材采购需求标准,以政府采购为牵引,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针对企业反映的“绿色建材认证时间较长”问题,市市场监管局承诺将主动靠前服务,通过推荐高效认证机构、协助建立直接沟通渠道等方式,积极协调压缩认证时间,同时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共同推动认证流程优化、效率提升。

成都能斯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近期计划推动其高温陶瓷芯片(HTCC)项目扩产,提出项目改扩建资金需求。市委金融办立即回应,近期成都正式发布了首期规模112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将争取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成都产业集团则表示将安排专业投资团队对接研判,并邀请企业参与每月举办的产投“28计划”路演活动。

“新材料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恳请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投入加大支持力度。”成都美奢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颜焰提出。市科技局现场回应,该局持续以重大项目攻关等多元形式,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两个环节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其中,重点研发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成果转化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2025年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已重点支持高品质合金材料、航天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等方向。下一步,将根据新型材料企业的创新需求和对接需要,布局实施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产业底气:规模突破2000亿

硬核产品闪耀全球

接受记者采访时,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翠容表示,此次活动采用的“面对面”对话形式让她印象深刻。她认为,这种政企同桌交流的安排,明显拉近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提高了问题反映和解决的效率。“企业负责人和政府负责人挨着坐,沟通更直接、效率更高。对新材料民营企业来说,这样的平台是真正的支持。”陈翠容说。

颜焰也在采访中表示,成都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与产业基础正在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目前,美奢锐的研发投入占比稳定在10%以上,并推动企业保持持续增长。今年企业业务增长达到40%,订单已经排到明年4月。”颜焰说。

据悉,成都新型材料产业作为支撑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工业基石”,已形成雄厚的产业基础。2024年,成都新型材料规上企业实现营收1949.4亿元,规模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今年全市新型材料产业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全年规模可突破2000亿元。

成都新型材料产业培育了金发科技、虹波实业等13家链主企业、7家四川省制造业“贡嘎培优”企业,拥有硅宝科技、光明光电、佳驰科技等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5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自科技、侨源气体等13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2000亿元。

在各细分领域,成都企业表现亮眼:光明光电的光学玻璃产销量连续10余年世界第一;银河磁体的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全球领先;路维光电是国内首家、世界第四家掌握G11掩膜版生产技术的企业;新晨新材是国内首家实现PBO纤维工业化量产的企业。

这些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优秀的企业群体,正是“进解优促”服务精准发力的重点方向。

机制护航

“1+7+365”服务确保“事事有回音”

本次专场活动并非“一次性会议”,而是成都新型材料产业链“进解优促”升级版的开端。活动现场,每家企业都收到了《新型材料产业政策包》,公布了各部门联系方式和系列服务二维码(经新场景管家、成工精销·工业淘宝、新型材料产业重点企业服务群),确保企业诉求“随时能找到人、快速能办成事”。

“1+7+365”服务机制正式启动。“1”即本次链长面对面活动;“7”是从12月1日开始的为期一周的企业诉求“攻坚周”,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将轮流入驻市民促中心坐班,集中解决现场未完全办结的问题,并举办政策申报辅导、知识产权保护等专场活动;“365”是全年常态化服务,市民促中心联合新型材料产业链专班建立诉求台账,明确办理时限和责任单位,通过企业服务平台实时反馈进度,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从市场对接到政策咨询,从融资需求到出海拓市,政府部门现场‘秒回’企业诉求,这种高效务实的作风让我们倍感振奋!”一位参会企业代表感慨道,“特别是现场梳理的政策包非常清晰,首批次应用、研发支持、融资对接等政策一目了然,解读也很接地气,让我们第一时间就能对号入座。”

另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不仅现场回应具体,更重要的是建立了‘1+7+365’的长效机制,让我们看到了成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随着“1+7+365”服务机制的深入推进,成都新型材料产业将在政企协同的合力下,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为制造强市建设筑牢“工业基石”。(成都发布)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