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

四川合江发现疑似清代传统工业遗址矿子洞

封面新闻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今年5月初,泸州市合江县地方文史专家何开明在合江福宝镇考察时,在花妻坡发现一处疑似清朝时期的矿子洞(矿字土音读“广”),是古人开采矿子石烧矿子的地方。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今年5月初,泸州市合江县地方文史专家何开明在合江福宝镇考察时,在花妻坡发现一处疑似清朝时期的矿子洞(矿字土音读“广”),是古人开采矿子石烧矿子的地方。

矿子,是旧时川南黔北地区对石灰的俗称。何开明介绍,花妻坡矿子洞( 称矿子岩),是开采矿子石(石灰石)形成的岩洞。在花妻坡,这样的矿子洞有两个,分别位于当地一个名叫平滩溪的东西两岸。

从考察的情况来看,平滩溪东岸的矿子洞长100余米,有3个洞道,最长一个洞道约50米。洞中有一根高大的圆形石柱,何开明说,这是古人开采矿石时留以支撑岩顶的,确保采石安全。而在石柱旁边,遗留有一大堆尚未运窑煅烧的石块。当年采石人煎錾子的水池、水缸犹在,红炉因经年已久,早已坍塌,只有形制。

平滩溪西岸的矿子洞长约60米,有2个洞道,最长一个洞道长约30米,洞中同样有2根支撑岩顶的高大圆形石柱。

在离东岸矿子洞百米许的地方,还发现有煅烧矿子的土窑。窑为圆形,直径约3米,深也约3米,石材砌造,现保存完整。

何开明介绍,在合江人的普遍印象中,旧时石灰来自黔北地区,至今也尚未发现合江清代产石灰的文字记载和生产遗址。分水岭花妻坡清代矿子洞的发现,是合江乃至川南地区清代也有石灰产地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洞中的圆形石柱,是开采矿石时留以支撑岩顶确保安全的。

新闻链接:

花妻坡矿子洞的来历

说起花妻坡矿子洞的来历,当地老村民还讲了一段故事。

相传,清同治年间,分水岭上,后生陈二家境贫寒,以栽培蓝靛草运到福宝场靛行售卖为生(靛行是福宝场收购和制作蓝靛的作坊)。一天,福宝乡绅肖老爷坐轿从贵州长沙回福宝经过分水岭林区后,陈二在山路上捡到一袋银子,猜测是肖老爷掉的,便跑十多里山路赶上肖老爷,将银子一钱不少归还给他。

肖老爷见陈二诚实善良,拾金不昧,便收他到肖府和自家盐号做事。陈二受人之请,忠人之事,尽心尽责把肖记盐号打理得井井有条。肖老爷将陈二视为己出,在分水岭上给他置地建房(即今福宝镇周石坝),并为他娶妻成家,让他离开肖府,回家立业。

陈二回家后,发挥自己善于栽培蓝靛草的特长,种植蓝靛草开办蓝靛厂(蓝靛为旧时广泛应用的染布原料)。制作蓝靛需要矿子(石灰)浸泡蓝靛草,陈二起初都是去贵州购买,由于山路崎岖,脚费(运费)昂贵,后来就在花妻坡平滩溪岸开办了矿子厂。之后,他利用自产矿子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蓝靛业,在周石坝、 熊家沟等地制作蓝靛(今周石坝遗存有蓝靛石湔、熊家沟遗存有蓝靛池),所产蓝靛由马帮运到福宝场,再搭乘福宝大漕河的竹筏运销江津、重庆等地。所产矿子除满足自办蓝靛厂需要以外,运福宝场售卖。发迹后,陈二又先后修建了下周石坝、陈家庄等大宅院,由其儿子分住,并补修了分水岭林区部分山路。

民国前期,进口染料逐步普及,蓝靛染料退出历史舞台,陈氏蓝靛厂和矿子厂倒闭。陈氏停止栽培蓝靛草后,将栽培蓝靛的土地换种海椒,因蓝靛土是箐沟植物腐殖土(俗称盖山土),松软肥沃,适宜海椒生长,海椒连年丰产。陈氏将海椒搭乘大漕河竹筏运销重庆,周石坝海椒远近闻名。当地民歌唱道:“好耍不过周石坝,一个海椒小碗大。下面卖拢重庆城,合江来买没走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