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12名老人组成野泳劝导队 今夏劝回江边百名孩童

四川在线
关注泸州观察 龙欣雨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8月31日午后13时,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街道,这是汪运全今年夏天最后一天的上班时间——一顶黄色牛仔帽,一台自行车,一架望眼镜,一个扩音喇叭,一枚写着“小市街道暑期野泳劝导队”的红袖章,一部手机,便是这名67岁老人的装备。
和往常一样,汪运全先来回3公里来回巡河,剩下的劝导队队员则分地段值守蹲点“还好,今天没有抓到小孩子玩水。”汪运全很庆幸这种“一无所获”的感觉。

汪运全要每天来回3公里来回巡河。魏冯摄
汪运全指着他每天巡视的区域介绍,在小市街道旁,沱江汇入长江,小市辖区3公里沿江路段,包含沱江和长江水域。到了夏天,许多市民都喜欢到江边踩水、游泳。尤其学校放暑假,家长有工作,也无暇照顾娃儿们。很多青少年会背着大人,下江洗澡、玩水。
汪运全是小市街道暑期野泳劝导队的队长。这只队伍从7月起到8月底全员出动,都是平均年龄60多岁的12名“老将”,由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退伍老兵、老模范等“五老”组成。
据小市街道办事处统计,小市街道暑期野泳劝导队自2011年成立至今,辖区内再未发生过一起青少年溺水事件,青少年溺水死亡人数9年为“0”。今年7月以来,小市街道暑期野泳劝导队共劝导野泳青少年上百人,成年人几十人。

9年坚持下来,汪运全的自行车骑坏了好几辆。魏冯摄
初心
为减少儿童溺水悲剧,找德高望重的、善沟通的老人组队
不久前,在小市街道王爷庙附近,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独自一人在江边玩沙。汪运全看着浪花一个一个拍在岸上,连忙吼小孩:“你家人晓不晓得你在江边耍?你看你周围一个人都没得,一个浪子过来,你人花花都看不见。”汪运全对小孩说:“到时候都没人晓得你被冲走了。”小孩在汪运全的劝说下,回了家。
再往前一年,在一个晚上的8点,原本应该准备下班的汪运全在沱江二桥桥下看见5个孩子还在沙堆上找鞋。他们找一会,又去水里洗一下。孩子们来回折腾,天又已经黑了,江面黑压压什么都看不清,汪运全心惊胆战。
“当时我就叫他们回家,说天太晚了。”汪运全说,那几个还是让他别管,他们找到鞋子就回去。汪运全肯定不同意,就劝孩子里看着像领头的那个,结果也不听。汪运全只得守在旁边,“你们什么时候回去,我什么时候走。”最后,到了晚上9点,孩子们才回家。汪运全看着他们走上大马路,才骑车离去。
组建这支“五老”团队,也和娃儿游泳有关。汪运全回忆,劝导队成立前,他看过两三次有娃儿溺水死亡,家属就在跪在地上哭和打滚,萌生了想做些什么的想法。2011年,即将退休的汪运全,在小市街道关工委的监督下,成立野泳劝导队。

小市街道暑期野泳劝导队在暑假期间,每天都在沿江巡视,对野泳嬉水的青少年进行劝导。小市街道暑期野泳劝导队供图
为了减少悲剧,劝导队上班时间很是“考究”——每天中午1点-3点、下午6点-8点,是娃儿容易玩水的两个时间段。“中午这个时间段是大人去上班了,老人都在午睡。下午这个时间段,则是饭后一家在江边乘凉,大人不注意,孩子就自己玩水去了。”汪运全介绍。
值得一提的,加入队伍的门槛也不低。据汪运全介绍,“五老”多退休在家,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劝导工作,有与人沟通的经验。“这些人在各个社区、多少是德高望重的,劝说更有说服力。
“负责任最重要,前几年我还淘汰了一个。”汪运全说,前几年,他发现有人在上班期间,没看见人,找了一圈发现他跑船上去钓鱼了,后来气的汪运全一句一句跟对方强调规章制度,愣是没接受他的道歉。“溺水只要短短几分钟,万一就在他擅离职守这段时间,有小孩下江出事了怎么办?”“没得责任心,他后来想再加入,我都没要他。”

队员陈友珍在值守点位察看。魏冯 摄
劝导
温柔劝返不见效,用拿走衣服“吓”回小朋友
碰到娃儿玩水,都是让汪运全心头一紧的时刻。为了劝回小朋友,他和队员们今年还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话术”——
先来软的。队员陈友珍说,“小朋友在这里干什么呀?在这里玩水很危险的,快点回来,不然家里该担心了。”遇到青少年,陈友珍会用很温柔的语气和对方交流。
再来硬的。汪运全说,比较常见的比如“小朋友,你不要去水里玩!你不上来我告给你家长听,我还晓得你是哪个学校的,我告给你老师听。”遇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劝导队也有妙招:不上岸,就拿衣服。“你不上岸,我就把衣服跟你拿了,让你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走。”一般说到这儿,再犟的孩子也听劝了。
今年,汪运全发现,光劝娃儿还不够,还要劝带娃儿野泳的大人。“现在娃儿自己来耍水的,和大人带娃儿来耍水的。大概三七分,小孩子自己来江边的情况逐年减少,大人带着孩子玩水的反而变多了。
这种情况下,汪运全经常用的方法,就是比较法和劝导法,前者主要是用换位思考的形式让对方知道野泳的危害。例如,“如果你出事了,你爸爸妈妈该多伤心。”后者主要是告诉对方这里不适合游泳。“这里不是游泳的区域,水流复杂多变,也没有救援设施。”
但劝带娃儿的大人,比劝娃儿难得多,遭骂和白眼也是常事。
“骂你吃饱了没逑事干的、骂你多管闲事。”汪运全告诉记者,按照劝导队定下的规章制度,骂他们也不能还口的,基本都是不还口,在旁边守着。
68岁的陈友珍有时看到大人带娃儿野泳,平时温和的她,偶尔也会冲上去“教训”家长。“你这么做不负责任,作为家长要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现在你家长带着孩子来玩水,孩子之后可能自己一个人过来玩水……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每次遭训,而娃儿就在一旁看着,这也让很多家长尴尬脸红,只有带娃儿离开河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