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

大熊猫国家公园一周年,掌握了500余只大熊猫DNA信息

四川农村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今日(12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举行“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四川新闻通气会,对四川片区建设情况以及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有关工作进行了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文/图

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迎来了“周岁生日”。

大熊猫被誉为“国宝”和“活化石”,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是现今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省份。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今日(12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举行“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四川新闻通气会,对四川片区建设情况以及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有关工作进行了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四川新闻通气会现场。

开展巡护8万余人次,守护大熊猫生态家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主要是为了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原真性、完整性。国家公园设立以来,我省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一年来,设置巡护线路460条,开展巡护8万余人次,发现大熊猫实体10只和同域珍稀动物1600余只,监测到野生大熊猫影像724次。”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说道。

据介绍,通过建立健全巡护监测体系、构建全覆盖网格保护体系、开展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持续做好科研工作等一系列举措,四川已采取人工干预措施恢复大熊猫栖息地26.56平方公里,新建主食竹0.37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拖乌山、泥巴山等7处生态廊道,搭建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平台,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遗传数据平台,掌握了500余只大熊猫的DNA档案信息。

绿水青山“变现”,带动原住居民产业增收

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周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经济社会有哪些发展变化?

“比如绵竹清平镇关停矿山发展生态产业,将原有矿区变景区、矿车变小火车、矿工变第三产业从业者,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张绍军介绍,为明确入口社区建设、生态产业等协调发展事项,我省出台《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的意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通过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川熊猫笋”“平武中华蜂蜂蜜”等11支产品特许使用国家公园标识编码31万个,带动原住居民产业增收明显,年销售3000万元以上;优先吸纳1893名国家公园及其周边的原住居民参与野外巡护、资源监测等生态管护工作岗位;进一步推进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助工作,成都都江堰市、绵阳平武县等14个县(市、区)通过购买商业特色保险补偿社区居民的野生动物致害财产损失;积极探索社区共建共管机制建设,与辖区内的乡(镇)共组建了40个共建共管委员会,组织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局与村集体签订集体所有资源合作保护协议334份,合作保护面积42.8万公顷。

埋设界碑40个,今年底完成勘界立标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陈宗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勘界立标是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的是将国家批复的公园界线范围落实到山头地块,向社会公众展示国家公园的边界和管控分区。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期间,在眉山洪雅、绵阳安州等片区率先启动了公园打桩定标试点,已埋设界碑40个、边界桩509个、功能区桩199个。

大熊猫国家公园勘界立标工作,坚持“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分区实施”的原则。按照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预计今年底将基本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界桩、界碑、界牌设置任务。明年开始,相应的公园内指示、提示、警示标牌也将逐步规范设立。

多方参与,合力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

社会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志愿者等如何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据王鸿加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吸纳了一批公益组织从科学研究、自然教育、野生动物监测、保护小区管理、栖息地修复等方面参与国家公园建设,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

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和特色小镇建设方面探索,与30余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建设,达成合作意向,涉及投资700亿元。

着力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生态企业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比较优势,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先后与中科院等40余家科研院所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先后有5000次数专家参与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