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山绕行到穿山而过 小相岭隧道如何把半世纪前设想变成现实

封面新闻
关注
新成昆铁路上复兴号越过田野(杨涛摄)
封面新闻记者 钟晓璐
12月26日一早,一列“绿巨人”从成都南站发出,一路向南。
时而钻入深山隧道,时而过桥跨水,穿梭于崇山峻岭间,串起川滇两地,几天前,它顺利完成了试乘。
疾驰的列车呼啸而过,背后修建的艰辛却很少人去探究。这条纵贯川滇的915公里铁路,隧道施工一直是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可以说,新成昆铁路,难在隧道,其中又以全线最长、最难的一级高风险隧道小相岭隧道最为典型。
鲜为人知的是,半个世纪前修建老成昆铁路时,小相岭隧道的方案曾被提出,受限于当时技术原因,图纸不得不搁置,绕远选择了30公里外的沙马拉达隧道开挖。
新成昆铁路小相岭隧道的贯通让半个世纪的设想成为了现实,舍弃盘山绕行,直接穿山而过,大大缩短了里程。

沙马拉达隧道
“筑路禁区”的沙木拉达隧道
小相岭隧道、沙马拉达隧道分别为新老成昆线的控制性工程,同时也是最长隧道,均位于小相岭山脉,小相岭隧道被称之为新时代的“沙木拉达”。
84岁的郭金福是一名“老成昆人”,他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老成昆铁路。沙马拉达隧道修建的艰辛,老人历历在目。
22岁那年,这个北京小伙子从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到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桥梁隧道专业实习,负责山西省一条运煤专线的测量工作。
1964年,为响应国家“成昆线要快修”的号召,一时间,无数建设者奔赴成昆,郭金福就是其中一位。他任助理技术员,负责沙马拉达隧道的中线测量工作,外国专家把这一地区称为“筑路禁区”。
“不夸张说,沙马拉达隧道是全靠钢钎大锤、肩挑背驮,一点一点凿出来的。”隧道所在的山谷,被外国地质学家称为“死亡禁区”,暗河、断层、泥石流随处可见,塌方更是时常发生。
有一组残酷的数据,可以反映当时修建过程的艰险。沙马拉达这条单线隧道整整挖了6年,根据权威统计,沙马拉达隧道建设过程中,一共牺牲136人,平均每公里牺牲21人。
“上世纪60年代,国家还很困难,如果隧道打偏了就报废了,浪费水泥、浪费材料、浪费人工,我的工作就是跟着工程队做洞内测量,及时纠偏,确保工人按照中线桩进行施工。”郭金福回忆。
两个工程队在隧道南北两头对着打,搬石头,运碎石,敲敲打打,全靠肩挑背扛。在当时,6公里长的沙马拉达隧道,已经是全国最长、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铁路隧道,更是老成昆铁路的“咽喉”工程。
“暗河有八九公分那么深,人在隧道里工作,脚边还有鱼儿在游。”回忆起当时的趣事,郭金福发出爽朗的笑声。
涌水流沙是沙马拉达隧道面临的一大地质难题。专家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运了几卡车海带来,我们将海带和混泥土酸碱混合,凝固之后,融合之后变成了海绵状的物质,流沙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郭金福介绍。
隧道贯穿后,郭金福又跟随工程队又修了5座隧道、1座大桥,转眼就到40岁了,他选择了“落段”,就留在车站工作了。
他在红峰站、喜德站、西昌站工作过,历经值班员、站务员、办公室主任、站长等岗位。虽然已经退休多年,郭金福一直关注着新成昆铁路的进展。

小相岭隧道
条件受限,“盘山铁路”绕行
资料显示,成昆铁路的勘察设计者、中铁二院前辈曾留下草案,在现有小相岭山脉附近,设计了一条18公里的越岭隧道,但受限于技术手段和施工条件,草案仅停留在设计图上。
郭金福说,那个时候国家技术力量还不强,小相岭隧道方案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没办法打通,只能绕远修沙马拉达隧道。
由于线路经过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先后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河流98次。受制于当时的勘测技术、挖掘能力、建造水平等因素,为了翻山越岭,大多采取了“绕行”而非“穿越”的方式,减少在地层深处开掘隧道,设计师只好采取类似于盘山公路的“展线”模式,与大山周旋。
展线,可以理解为“盘山铁路”,目的是让火车翻越山梁。老成昆线全线共修了8条盘山展线,每条形状各异,多为几个马蹄型和螺旋型相结合的“复合型展线”。
列车通过乃托、乐武两条展线,巧妙地翻越了小相岭山脉。
铁路从山脚沿山脉盘旋而上,离山顶仅600米左右时,才开始挖掘沙马拉达隧道,出了隧道随即盘旋而下。
6公里的沙马拉达隧道,是当时的最长铁路隧道。这种方式,不仅拉长了线路总长度,也降低了线路的品质。
半个世纪过去,随着技术条件和资金条件的提高,铁路不再需要盘山绕行。在同一山脉,新成昆铁路的设计师选择了“越岭”方案,隧道直接穿山而过,有效缩短了线路里程,这条隧道将半个世纪前的设计草图变成了现实。

小相岭隧道贯通
穿山而过,里程缩短70公里
50多年前建成的成昆铁路与现在的新成昆铁路,勘察设计单位都是中铁二院。2016年,他们重返小相岭,再战成昆线。
为更好助力小相岭隧道建设,在选线方案上,中铁二院在小相岭隧道越岭方案中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经济比选,并结合区域内环境敏感点、经济据点的分布情况和区域地质条件,研究了多种越岭方案,最终综合多种因素确定采用目前的小相岭隧道方案。
小相岭隧道,长达21.775公里,是新成昆铁路第一长隧道,与在其东南侧约30公里的沙马拉达隧道遥相呼应。
实际上,小相岭的修建难度和风险并不比当年修建沙马拉达隧道低,相比于老成昆铁路的“最长隧道”,小相岭隧道不仅拉长了3倍多,从山顶到洞顶的埋深也深达1350米,这对技术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欣喜的是,比起半个世纪前,铁路隧道施工条件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铁路装备水平、建造技术、勘察设计手段的提升,施工更加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工厂化。
这条横亘在成都平原和大凉山之间的隧道,建设者历时6年打通,平均每天掘进10米。
隧道从山腹中穿过,穿越10条断层和2条褶曲,为I级高风险隧道,是新成昆铁路上最长、地质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的控制性工程。
50多年过去,纸上的设计成为现实,隧道越岭通过方案较原线路长度短了70多公里。
全线从1096公里压缩至915公里,小相岭隧道是新成昆铁路截弯取直的一个缩影。
随着新成昆铁路峨眉至冕宁段建成通车,全长915公里的新成昆铁路将实现全线贯通运营,成都至西昌、攀枝花、昆明的时间将大幅压缩,最快分别3小时、5小时、7.5小时可达。
看到这一切,郭金福老人喜不自胜,他说,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新成昆线通车,别提多激动了。
新老成昆两条钢铁巨龙将并行交会,掀开西南大地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