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商行2024年报发布:倾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综合
关注近日,作为西部首家“A+H”股上市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农商行”)发布2024年度业绩。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规模已达到15149.42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38.60亿元。报告期内,该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2.62亿元、净利润117.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09%、5.97%。
规模和效益“双增长”,存贷款规模稳居重庆首位
从资产情况来看,截至报告期末,重庆农商行资产总额15149.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3%;客户贷款和垫款账面余额7142.7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55%。负债总额13813.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4%。客户存款总额9419.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0%。
从资产质量上来看,截至报告期末,渝农商行不良贷款率1.18%,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63.44%,较上年末下降3.2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重庆农商行的风控能力持续增强。
从营收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末,重庆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 282.62亿元、净利润117.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9%、5.97%。此外,该行还积极有效压降负债成本,2024年客户存款利息支出159.55亿元,同比下降6.84亿元,降幅4.11%,存款付息率1.73%,同比下降15个基点。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该行非利息净收入 57.67 亿元,同比增加 13.04 亿元,增幅 29.23%,其占营业收入比为 20.41%,同比增加 4.45 个百分点。该行非利息净收入上升,也象征着重庆农商行已不再过度依赖传统的息差收入,来自其他业务的营收有很大的进步。对于非息收入大幅增加,重庆农商行指出,2024年集团实现其他非利息净收入41.55亿元, 同比增加 14.84亿元,增幅 55.53%。主要得益于合理安排投资组合,加强利率研判,把握交易机会增厚收益。
找准助力支点,倾力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在资产规模突破1.5万亿元、存贷款规模稳居重庆首位的同时,重庆农商行也交出了一份服务国家及地方战略的“高分答卷”。在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及地方重大战略的背后,该行致力找准发力支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先手棋”。鉴于此,重庆农商行将资源精准投向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领域,同时加速布局新型城镇化、充电桩、轨道交通等新基建项目。截至2024年末,该行已向成渝地区50余个重点项目及企业授信超600亿元,并通过总行、分支行、分理处三级联动机制,对重点项目实施名单制管理,全面摸排、分类管理、持续跟踪。如,渝遂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能改造、遂潼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渝万高铁等项目建设的推进现场,均可见重庆农商行为支持围绕川渝毗邻区域的重大项目而忙碌的身影。
“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融合发展,是提升区域承载力的关键。”为此,重庆农商行创新推出“新基建+传统基建”融合信贷模式,通过FTP定价补偿和内部定价优惠等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源向智慧交通、绿色能源等领域倾斜。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支持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项目超790亿元,推动成渝地区路网密度、能源保障能力、数字基础设施水准显著提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金融资源的跨区域高效配置。为此,重庆农商行以“破界”思维,联合中国银联推出了首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主题的特色贷记卡——川渝无界卡,与四川地区金融机构开展权益合作;通过柜面通存通兑,让成渝两地居民享受“异地存取”的便利。值得一提的是,该行联合广西、贵州、甘肃等地区农信社,共同签署了《多方业务合作协议》,在金融产品、服务渠道、金融科技和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助推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量”扩“面”提“质”
年报显示,2024年度,重庆农商行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及重庆市重点项目,提供“贷债投租”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实现重大项目全覆盖,并与多数央企在渝项目以及头部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业务资源储备充足。
同时,重庆农商行配套专项优惠52政策,在任务指标、进度赛马等考核方面加强引导,以提升全行重大项目金融服务质效。截至2024年末,该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合作率超50%,累计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市级重大项目授信 1262.41亿元,支持项目176个、贷款余额264.73亿元。支持“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企业3900余户、贷款余额超660亿元。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融资余额545.5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4.93亿元。支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超1900户、贷款余额300.24亿元,信贷覆盖率达37%,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