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研究所丨全国第一大灌区持续扩面的背后

四川在线
关注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都江堰灌区作为全国第一大灌区,每年春灌的启动,都是“重头戏”。在都江堰灌区2025年用水管理工作暨春灌启动会上,一个变化引人瞩目——相比以往,供水区域新增了内江市资中县。

位于岷江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今年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将达到1164.7万亩,覆盖全省8市41县(市、区),并将首次实现向川南经济区供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这是都江堰灌区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突破。
从战国时期李冰率众凿山引水、驯服岷江至今,都江堰灌区已跨越2281年的历史长河。这座“活着的水利工程”,灌区持续扩面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兴水之利
从“天府之国”到“超级灌区”
“古蜀多水患,成都平原尤甚。”每年夏秋之际,岷江都要涨水。
岷江由北向南流经成都平原西侧,且岷江水道相对成都平原大部分地区海拔都要高,可以说是一条“悬江”,水患长期祸及百姓,成为蜀地人民生存发展的一大危害。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将岷江水流分为内江、外江,其中内江主要功能是引水入成都平原,用以灌溉;外江则主要用于汛期排洪,这种设计也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000多年来,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与发展,灌区的灌溉面积也在持续扩大。”据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水文化处副处长陈金明介绍,相关史料显示,汉朝时都江堰灌区面积约70万亩,宋朝约150万亩,到了清朝时约300万亩。

都江堰灌区航拍图一隅
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都江堰水利工程疏于管理,至1949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已萎缩到280余万亩。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灌区迎来多次重大扩容。特别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通过修建人民渠、东风渠等骨干渠系,岷江水三穿龙泉山脉,都江堰灌区打破了自然地理的束缚,供水进入川中丘陵,灌区面积翻倍至600余万亩。
到了1993年,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突破1000万亩大关,位居全国之冠。2021年,毗河供水工程一期通水后,又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25万亩,惠及225万城乡居民。
今年增加内江市资中县供水区域后,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将达到1164.7万亩,涉及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大部分区域和川南经济区的部分区域,继续稳坐全国第一大灌区交椅,比国内另外两个特大型灌区——内蒙古的河套灌区(目前灌溉面积1154.01万亩)以及皖豫两省境内的淠史杭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060万亩)都要多出不少。
如今,都江堰灌区以占全省5%的土地贡献25%的粮食产量和48%的GDP,惠及3000万人口,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水支撑。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灌溉面积等维度,都江堰灌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灌区”。
用水“危机”
灌溉面积持续增加,岷江“不堪重负”
灌区不断扩容,水还够吗?
都江堰灌区的“重头戏”——春灌启动,一般是指每年的春灌供水工作会。这个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灌区各用水片区能够获得多少的水量。
以去年为例,都江堰渠首引水105亿立方米,全灌区供水76亿立方米,春灌累计供水18亿立方米。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引水量和渠道输水能力有限,过去灌区常有“争水”现象,即渠道上游的平坝灌区可以优先使用水资源,而用水高峰期渠道下游的丘陵灌区有时会处于断流状态。
每年春夏两季,上游高山融雪和丰沛降雨给岷江带来浩大的水流。既然都江堰灌区引水量有限,继续加大从岷江的引水是否可行?
“不可行。”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岷江上游(都江堰鱼嘴断面)年均来水量约140亿立方米,70%的水被引入都江堰灌区,其实已经“不堪重负”。
与此同时,根据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雷孝章教授等学者的研究,岷江上游径流近五、六十年来呈现出显著减少的趋势。
据控制岷江上游水文状况的紫坪铺水文站长期连续观测,岷江上游年平均径流量20世纪30年代为174亿立方米,60年代为155.8亿立方米,到90年代则降为132.6亿立方米。
“气候变化是岷江上游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雷孝章表示。
岷江上游径流来水,是都江堰灌区的主要水源,但岷江水资源不是无限的。当前,都江堰灌区扩面背后的水资源挑战已经十分严重。根据都江堰灌区规划,未来灌区灌溉面积还将达到1519万亩,如果继续过度开发岷江水资源,将带来严重用水“危机”。

都江堰灌区的丰收场景
破题之路
从“向天要水”到“引大济岷”
一方面,是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的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是岷江上游径流的减少。一增一减之间,如何平衡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都江堰灌区的水资源挑战,不单是灌溉面积增加所导致,还有人口增加、工业、生态用水增加。
同样是以2024年为例,都江堰灌区全年供水7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为39亿立方米,占比仅51%;另外还包括生活供水22亿立方米、生态供水14亿立方米以及工业供水6900万立方米。
如今都江堰灌区受益人口已超3000万,跟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同日而语。而随着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供需水矛盾或将日益加剧。根据四川水安全保障中长期规划测算,预计到2035年都江堰灌区的年供水缺口将达25亿立方米。

都江堰灌区内的三岔水库
弥补巨大的供水缺口,无外乎开源、节流两种方式。
先说节流。在现有水资源总量基础上,开展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的活动,不失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好办法。
“近年来都江堰灌区先后投资数十亿元,推进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完善和提升灌区水网输配水能力,年增节水能力5.34亿立方米,2023年获得全国‘节水型示范灌区’称号。”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但仅靠节流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灌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再说开源。除了岷江上游径流来水,灌区内修建的各类水库也可以拦蓄降雨,也就是所谓的“向天要水”,例如黑龙滩水库、鲁班水库、三岔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屯蓄的水源,成为灌区用水的一大补充。

引大济岷开展户外地质勘察作业。 邵明亮 摄
除此之外,向岷江流域之外“借水”,也成为重要的开源选项,并由此催生了一个四川水利建设史上的世纪工程——引大济岷。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蒋铜渡槽
引大济岷,即引大渡河之水补济岷江流域。根据四川省引大济岷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于2023年12月公布的“引大济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等资料显示,工程从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库区引水,2035年引水量15.39亿立方米、2050年引水量18.09亿立方米。
“引大济岷不是替代都江堰,而是为其带来新的生命源泉。”上述负责人表示,引大济岷今年将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都江堰灌区将以岷江、大渡河为双水源,将为都江堰灌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实水安全支撑。
(水利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