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

致敬全国劳动模范丨甘俊林:从一线车间“焊”出全国劳模

四川在线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甘俊林,男,汉族,1987年3月出生,四川金堂人,2005年6月川锅技校铆焊专业毕业,2005年6月参加工作,2014年9月加入中国,现任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首席技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大国工匠培育对象。2025年4月28日获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四川在线记者 蒋京洲

名片:甘俊林,男,汉族,1987年3月出生,四川金堂人,2005年6月川锅技校铆焊专业毕业,2005年6月参加工作,201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首席技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大国工匠培育对象。2025年4月28日获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4月26日晚,正在清华大学参加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的甘俊林回到北京驻地房间。此时,距离他走入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劳模表彰只有不到48小时。

因为激动,甘俊林难以入眠。他从未想过,自己这个工厂车间里的普通工人,有一天将走进人民大会堂。一幅幅画面在他脑海中一遍遍浮现——那是焊枪与工件碰撞的白日花火,是锻打材料构件的炽热交响,是列车飞速驶过钢轨的高亢欢呼。

画面定格在甘俊林18岁的青涩面庞上。那一年,他从技校毕业,走入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然后,他用了20年时间,在生产车间用焊枪焊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荣光。

苦练技艺

在生产实践中完成个人成长

“我用三天时间创造了一个‘第一’。”2005年,甘俊林和其他的新进员工一样,期待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岗位。然而,仅仅在车间试用了三天,他就被班组长退回公司,成为同期员工里面第一个被退回待岗的。

“体格瘦小、性格内向,干活也不积极。”这是甘俊林当时在车间班组得到的评价。多年以后,他试图解释当时的这份窘迫:“当时刚从学校出来,理论知识多、实践锻炼少,直面车间的现场环境和作业要求还是感到有些困难。”

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为甘俊林当时心里憋的一股劲。而这股劲儿,被他的师傅,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张志发所看见。甘俊林得到了新的评价——“好学”。

“看到新鲜事物就想尝试,想多学一点技能。”面对产业工人的职业高峰,甘俊林用磨砺铆焊技能作为攀登的落脚点。下班后无人的车间内,经常能看到甘俊林加练的身影。

焊接臂力不够,他就用自制沙袋绑在手臂上练习;评估焊接效果,他用手机拍下复盘研究。在不断的努力下,他焊出的一手鱼鳞纹在工友中无出其右,技艺已炉火纯青。

锐意创新

为铁路重器“走出去”提供支撑

甘俊林开始在各类产业工人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2015年,他在成都市举办的焊接比赛中荣获铜牌,2017年获眉山市职业技能大赛电焊组第一名,2018年,他向被誉为焊接“世界杯”之称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发起冲击,从20多个国家的38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钨极氩弧焊成人组比赛一等奖和最佳试件奖。

在个人的成长之外,甘俊林开始更多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把技能转化为生产实践的效益。在他看来,创新,就是要用新的方法创造价值,不能产生价值就不能叫创新。

于是,他从公司的业务订单入手展开思考,在完成一批出口国外的车辆订单的过程,他提出以机器人自动焊代替手工半自动焊成功应用到国铁货车侧墙线,提高了该车型整体的焊接质量,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创造价值近千万元。他制定的副构架加工工艺优化项目,大大节约制造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2019年,甘俊林领衔成立了“甘俊林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针对某型出口铁路货车侧墙焊接变形严重的技术难题,他带领工作室团队经过无数次攻关和试验,成功将侧墙变形量控制在公差范围以内,这也是国内首次在该车型上采用这项技术并实现突破。

工作室成立以来,甘俊林提炼出绝招绝技9项、获得授权专利13项、撰写专业论文12篇,申报新工艺、新工法50余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初心,始终如一。

4月28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一个一线产业工人能进入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这是我一生的荣光。”甘俊林说。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